
看著庭園茂密的雜樹林裡,每到清晨和黃昏時分,經常出現鳥群覓食,為花草啄蟲。它們每天不請自來;可能是多年來,我刻意為鳥類營造了友善豐富的生態環境吧!附近的鄰居,似乎也分享了雜樹林庭園,所創造出來的外部生態效用;在四季花開花謝之外,還有蟬嗚、鳥語和蝶舞。
有時,附近人家飼養的《鴿群》,壯觀地飛過庭園的上空;也曾有《孤鷹》在天上翱翔;也發生過《孤鷹》在天空中追擊《鴿群》;但是它們都不曾造訪過雜樹林。所以,其它弱勢的鳥類,可以很安全自在地來造訪庭園;在我的雜樹林中築巢撫育幼鳥。
鴿與鷹,都有個性;鴿喜愛群體出沒;而鷹除了在撫育下一代的繁衍期,有小家庭的《愛之巢》,通常都是獨自出來覓食。我欣賞鷹的孤獨高傲;卻不欣賞鴿的《群性》;包括《家鴿》的依賴性和《野鴿》的不負責任;它們挾群體之勢,爭相覓食和製造環境污染。我始終覺得,具有數量優勢的生物,必定缺少創新的知性;而且個性上傾向投機。
大自然物種的進化原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也認為,世間現象《存在就是合理的!》;因此,物種能生存下來的事實,必然證明了物種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量多》就是生存的法則;在此一前提下,鷹的生存繁衍的《期望值》,必然小於鴿;因此,作為《禽類》中的頂級掠食者的鷹,反而被列為保育的弱勢物種。夠諷刺和偽善呢!這是人類《自以為是》的心態,而干預了自然的進化嗎?
《不群》的物種很難生存下去;就如同人類,《孤獨不黨》的人,被視為《孤僻》或《不合群》。這是《表象》;理解各種生命物種的個性發展,有的何以傾向孤獨?或為何不合群?才能理解《本質》。人類社會中有《君子慎獨》的說法;這很有含義;也隱喻《不群》,會引人猜疑;但是《合群》,就比較容易存活下去嗎?值得思辯!實在殘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同樣地普遍適用於《合群》的物種,在群體內部也會形成淘汰的作用。
【禽類】的世界有強弱之分;強者,來自掠食的天性,但是它靠的是自身的狩獵實力。鴿恃群,而展現《群氓》的惡習;但是,鴿又表現出溫馴弱小,和易於親近的個性。一般的認知裡,認為鴿代表《理性》與《和平》;而鷹的掠食,代表《激越》與《好戰》。
鴿與鷹,都是天擇進化後的產物;彼此的習性相距甚遠;人類卻以它們作為對比和隱喻;我如果是鷹的話,一定覺得很無辜和無奈;同屬於《禽類》,卻是不同的鳥;鴿是沒有實力的《無賴鳥類》;有鴿群出沒的地方,必定有污染。相反地,我是鴿的話,被作為和平的代表,而反襯出鷹的殘暴不仁;還能得到人類的餵食,簡直是太划得來了。
我終於理解了,在浩瀚蒼穹裡,所有的鳥類都可以憑自己的意志與實力展翅高飛;只是,鷹有憤恨不平的心結,所以在天空見到鴿群,必加以追捕和獵殺。鴿群無賴和投機又愛裝可愛,浪得虛名;遇到怨氣在心的鷹,必然感到心虛;最好閃躲為上策。鴿與鷹,既然是實力不相稱的禽;人類卻硬要視為個性可以對比的鳥;實在沒道理。
難怪,現實的人類社會也反映了《鴿與鷹》的鬥爭現象;就是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路線,在發生立場對立時,有人代表《鴿派》;也有人代表《鷹派》。結果,兩派必然要激烈地爭吵一番,最後必然鷹派佔上風;有時候,鴿派只好投降;或投機地見風轉舵,假裝自己是鷹派了。現實的經驗得知,從來沒有《鷹派》要改當《鴿派》;若有,必然會被逐出鷹族,沒有好下場。別忘了,鷹早已是孤傲的猛禽,除了交配繁衍後代,它才不需要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