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雞蛋與博愛座」》

圖片
看似不相關的兩件鳥事,在無奈的浮世,竟是有相關的想像。 雞蛋,個人少吃幾粒,應該不至於餓到,非必需食品也!多吃無益!何況,蛋白質的來源多樣化矣。然而,群聚犬吠的效應,會擴大成為經濟的供需失衡現象。 在自由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價格,會發揮調節功能,使供需失衡回到均衡;除非市場已失靈,被獨佔或寡佔的勢力挾持操控。 台灣的公共交通載具上,普遍設有「博愛座」;表象上看似立意良善,本質上,却是製造「特權」,鼓動自認有特權者,聲索「獨佔」或「寡佔」,引起讓人嘆氣的「爭議」。出發於善意,却流於「特權」的惡劣。 「博愛座」的英文標示為「Priority Seat」,就是「優先座」;給予一些自認有需求者,自認可以優先「求讓」或「迫讓」,却不免流於情緒上、道德上的公然勒索。 「讓」或「分享」,之所以是珍貴的價值,是在於「主動」和「出讓」,而且「讓之以禮」,而不流於表現出丟棄式的「施捨」。被「禮讓」的一方,本來就應有認知,「受讓」、「承讓」是幸福或福氣而不是權利上的「求讓」。 回到「雞蛋」的:「蛋頭問題」!春、夏的供蛋不足的群吠現象,俺注意到,那是出在供需訊息不流暢和時差;若消費者稍降低需求強度,可免於被哄檯所害。有訊息和得蛋來源者,主動分讓、分享來源給鄰友圈,不需去群聚搶購,以共渡緊需時段。 看吧!本來可以正面調節的心理緊迫和解除惡意操作的「蛋頭問題」,現在又如何了?蛋的供應多出全台灣人口每日一蛋的兩天需求量,還迫使勇於任事和做到流汗被人嫌的「尋蛋者」,農業部長陳吉仲辭去官職。 至於,那位求讓「博愛座」未遂的「女作家」,簡直自取其辱有餘,其公審「拒讓者」的「勒索文」中挾帶著提醒台灣社會,她將有「新書」在法國出版,急於去面會法國的出版商,出版給法國人閲讀。其他不知情的無辜乘客應該讓出「博愛座」。罷矣!想出門就享有特權的心態在作崇!

哲學人生筆記 -《紅布與刺牛劍》


為何出現國旗?為何國家要有「國號」,再以「國旗」作為象徵?「國號」和「國旗」,客觀地出現,都是作為國家的識別標誌。但是,主觀上,涉及審美和國家民族的認同和宗教的信仰。

在一國之內,即使再民主的國家,人民內部都未必完全接受和認同國旗的代表意義。在國際
,若其他國家的人民和官員,對別的國家的國旗說三道四的杯葛和抵制,其實是傷害他們自己的國家。我指的,是民族的美學品味和國家品味。

這一點,中國舉國上下,竟然沒有自覺;我曾經在國外會場上,對中國商業界的友人,其中有官職和黨職分身者,表示,他們舉國的無知,只會像「西班牙」鬥牛場上那頭被戲弄的蠻牛,只注視鬥牛士手中舞弄的紅布,卻無視於鬥牛士有一把屠牛的利劍。「紅布」與「刺牛劍」襯托鬥牛士的英勇,和「蠻牛」的無知可悲。

世界是彩色的!一個人口眾多和領土遼闊的世界大國,竟然在意一面對中國無害的外國國旗。國家是「前現代」的民族產物;以前的多少世紀,歐洲的國家民族,為了各自的國家和宗教而互相征戰。然而「歐盟」的成立,「歐盟旗」和「歐盟歌」出現後,各「成員國」依然保有自己的「國號」、「國旗」和國歌。

「歐盟」團結各「成員國」多元民族的力量,是共同的高貴價值信仰。偉大的樂聖「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德國偉大的詩人「席勒」的詩,呼籲博愛扶持;法國聖賢詩人「雨果」的「歐洲觀」,所揭示的人類理想,正是「歐盟」成立和存在的精神意義。

中國對台灣的敵意杯葛,有向下扎根的趨勢,年輕學子不曾有過歷史經驗,也未必認識真實的台灣故事和台灣人民,都被敵視恨意洗腦,成為「黨國」的衝鋒隊;在不同的國際的場所,無知,也無雅量,也欠缺教養風度地敵意杯葛台灣,向「黨國」表態交心,看不出文明大國後代的從容自信教養。這是中國民族的品質危機。

我曾多次提醒中國友人,貴國看不得台灣人民拿出來的國旗,既無法改變中國未曾擁有台灣主權的國際法權事實,也無法讓大多數的台灣人民,去認同貴國的國旗。中國的不智,在於自己走進了死巷子,卡死自己了,出不來了。

中國,源於近世紀的衰弱落後,而產生的自卑心態和報復氣勢,其實是民族集體的精神燥鬱,既卑又亢,羨憎交織(Resentment) 。台灣人民,隨著近年自身國力的弱化,末來在各種場合,會面對更多來自中國官民,自認理所當然的恃強凌弱和羞辱。台灣人民可以沒有敵人,但是,要有智慧、風度和勇氣地,說出自己國家的多元價值理想;這是台灣人民的「刺牛劍」。

許多年前,我曾經問過不同的中國學界的友人:"中國強大後,該當如何?";其實,我的記憶猶存;他們有些茫然語結;有人說:"看著辦!";當年,我建議友人,大國興起,務必自重自信,雍容雅步。

《圖片來源:Wikimedia》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