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世界小事筆記 -《似青苔的文采》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受辱「宮刑」上身之後;於「報任少卿書」中,表述自己的心血大作「史記」,是「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這是「司馬遷」珍惜自己的苦心大作,無悔受辱的記述表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著作和風格,文章的風采,是寫作者珍惜的思想價值;「心聲」,發而為言,書為心畫。閱讀「史記」,我是先讀過「報任少卿書」,有感於「司馬遷」的「發憤」,而在學生時代,也「發憤」展書。長篇大論的文章或大作,讓人漫長閱讀後,有所啓示,就不虛此行了。確實,「司馬遷」的文采風格卻吸引著我;「史記」是一部優美的歷史文學經典。

寫作的人,「大作」發而為書,要有企圖心。像「司馬遷」一樣,為智者道,是知音難尋的無奈,「心聲」盡在「報任少卿書」中。歷史上,有些偉大而有影響力的大作,不勞作者自己費心操勞;弟子、門人、後代的「多事人」,就會代勞「出書」。「釋迦牟尼」講道和傳法而有「諸法經文」。「孔丘」述而不作,卻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豪氣。

「耶穌」的遭遇,比「司馬遷」更命苦,被釘上「十字架」進「天國」。迄今,後世之信徒於每日餐前,不忘其言行;週日上午還得上教堂聽道。在「中世紀」時,教職牧師「馬丁‧路德」,還將「拉丁文」的聖經譯為優美的「德文聖經」。然而,世道滔滔,人心虛浮;又有多少人理解和實踐作者的偉大心思?

人生,為何「述而且作」?「司馬遷」如此記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脩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厎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原來,心中有有志難伸,受困現實,所以抒發而作。太憂時憂國,也太沉重了!

其實,有志於學而成習;讀、寫、聽、說,是每個人的思想與文明程度的表現;以「述而且作」為樂趣,是可以感受到的幸福;更可以期許自己,向歷史留下自己的文明足跡和文化資產。雖然路途遙遠,似不易至;只要持之以恆,也似河畔的石岸,日久生苔,也有古樸之風。人生有悟,而以述作為樂,表現文采如青苔,足矣!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