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雞蛋與博愛座」》

圖片
看似不相關的兩件鳥事,在無奈的浮世,竟是有相關的想像。 雞蛋,個人少吃幾粒,應該不至於餓到,非必需食品也!多吃無益!何況,蛋白質的來源多樣化矣。然而,群聚犬吠的效應,會擴大成為經濟的供需失衡現象。 在自由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價格,會發揮調節功能,使供需失衡回到均衡;除非市場已失靈,被獨佔或寡佔的勢力挾持操控。 台灣的公共交通載具上,普遍設有「博愛座」;表象上看似立意良善,本質上,却是製造「特權」,鼓動自認有特權者,聲索「獨佔」或「寡佔」,引起讓人嘆氣的「爭議」。出發於善意,却流於「特權」的惡劣。 「博愛座」的英文標示為「Priority Seat」,就是「優先座」;給予一些自認有需求者,自認可以優先「求讓」或「迫讓」,却不免流於情緒上、道德上的公然勒索。 「讓」或「分享」,之所以是珍貴的價值,是在於「主動」和「出讓」,而且「讓之以禮」,而不流於表現出丟棄式的「施捨」。被「禮讓」的一方,本來就應有認知,「受讓」、「承讓」是幸福或福氣而不是權利上的「求讓」。 回到「雞蛋」的:「蛋頭問題」!春、夏的供蛋不足的群吠現象,俺注意到,那是出在供需訊息不流暢和時差;若消費者稍降低需求強度,可免於被哄檯所害。有訊息和得蛋來源者,主動分讓、分享來源給鄰友圈,不需去群聚搶購,以共渡緊需時段。 看吧!本來可以正面調節的心理緊迫和解除惡意操作的「蛋頭問題」,現在又如何了?蛋的供應多出全台灣人口每日一蛋的兩天需求量,還迫使勇於任事和做到流汗被人嫌的「尋蛋者」,農業部長陳吉仲辭去官職。 至於,那位求讓「博愛座」未遂的「女作家」,簡直自取其辱有餘,其公審「拒讓者」的「勒索文」中挾帶著提醒台灣社會,她將有「新書」在法國出版,急於去面會法國的出版商,出版給法國人閲讀。其他不知情的無辜乘客應該讓出「博愛座」。罷矣!想出門就享有特權的心態在作崇!

旅人故事筆記 -《世俗與告解》

自德國中北部的名城「漢諾威」總站(Hannover Hbf)出發,「城際高鐵快車」(ICE) 疾駛北行,經過「易北河」(Elbe)畔的港都「漢堡」(Hamburg),約兩個半小時的行程,終於來到鄰近「波羅的海」的北部名城「呂北克」。若再稍往北行,就是扼守「波羅的海」進入「北海」的德國重要的軍港所在「基爾」城;距離北方小國「丹麥」的國界很近了。

走訪「呂北克」,是為了訪友;另外,這座城市有歐陸的北國風情,地理上位在中歐強權德國的北部;雨後,有些清冷的「北方味」;卻又曾經是「波羅的海」地緣上,自古以來北海和西歐地區文明開化東向通路上的「自由城邦」。

歷史上,「日耳曼」民族曾經是「羅馬帝國」北方的「野蠻人」;文明開化後,時移勢轉;「日耳曼」民族,後來居上,反而視東方那遼闊荒寒的「俄羅斯」大地上的「斯拉夫」民族,被來自亞洲草原上,信奉異教的「韃靼人」(Tatars)統治過和混血,是難以進化的「野蠻人」。法國的「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和「納粹德國」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lter) 曾經出兵東征失敗,都是源自對東方異教民族和文化陌生而有恐懼的想像。

歷史上有名的「漢薩同盟」 (Hansa Teutonica),是在此一衣帶水的地緣聚合,形成了以商業和貿易「會館」(Hansa)為主,再發展成為以「自由城邦」身份,加入成為政治和商業上的結盟;對於向東方散播西方進步開放的文明價值,迄今依然影響深遠。代表德國的「德航」(Deutsche Lufthansa AG),仍以"Lufthansa(漢莎航空) ",為企業集團的原名,以建立識別標章。

訪友敘舊後,我獨自走進「呂北克」城的街道漫步。建於1477年,如童話故事般的意象,「哥德式」建築,紅磚雙塔型,曾經是「漢薩同盟」的「首都」大門「霍爾斯滕門」(Holstentor) ,成了「呂北克」的地標。再前行,多彩的街屋,古樸的「聖馬利亞」教堂的尖塔外觀;提醒我,這裡已是信仰「基督新教」,屬於「路德教派」(Lutheranism)的教區。在德國北部地區的庶民精神和風格,我感受到自律和樸素的典雅,不同於南德「天主教」信仰教區的炫麗。

偉大的德國社會哲學家,「韋伯」(Max Weber) 在名著「基督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所指陳的勤奮、節儉和自律的美德,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精神條件;我的理解受到啓示,上溯到十五世紀「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因信稱義」的啟示,而成為後來「資本主義」發展和「市場經濟」制度重視「法治主義」價值的傳統精神支柱。「基督新教」,對現代社會倫理價值的正面影響極為明顯。

「呂北克」城,也是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後來在「納粹德國」時期,流亡海外的德國作家「湯瑪仕‧曼」(Thomas Mann)的「出生地」;他表述自己,是德國文化的象徵:"「我」在那裡,「德意志」就在那裡!";欲彰現民族文化的世界公民;無奈的流亡生活;徘徊在鄉愁與異國之間,注定成為「無奈的自己」。

走進「呂北克」的「世界文化遺產」所在,「聖馬利亞教堂」(St. Marien zu Lübeck);外部的一對尖塔高約125公尺,內部的「磚拱頂」高38,5公尺;建於「中世紀」的1250 ~1350年期間;大約建了一百年之久;「羅馬式大型磚造建築」(Basilica Brick)的高大和宏偉氣勢;外表樸素,內部的格局崇高優美,以表現人世的卑微,領受上帝的恩典;人世所有的尊祟和歌頌奉獻,都是為了榮耀上帝的眷顧。

「中世紀」的歐洲,「神權」當道,庶民和教會,耗費鉅資和漫長的心血興建教堂,也反映了「呂北克」城,因地理位置而成了「漢薩同盟」首都的貿易「自由城邦」;因為通商和開放,而利通四海,發達致富。所以,市民才有經濟能力奉獻給教會和城邦興建宏偉的教堂。

這種現象,也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建造「摩天大樓」、「毫宅」以炫富的世俗心態。不過「中世紀」的市民,奉獻建造教堂,可能內心有經商致富,回饋宗教興建教堂,以求贖罪的自責。在那個時代,有宗教約束,發財致富,總是有點「那個」…。這個時代,有宗教信仰,有拜就有加持和保庇,最好能升官發財;時代精神已世俗化了;宗教成了斂財工具。

時間已到黃昏了,我決定告別教堂,結束「呂北克」的「街道漫步」,下一站到華燈初上的另一個「漢薩同盟」的自由城邦「漢堡」,走一趟「世俗之旅」;那裡的夜生活,既熱鬧又有玩趣,…。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