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導遊故事筆記 -《「建國」之旅》






秋冬之際,適合戶外行;外國人問路,遇到像我一樣地「知無不言」的「導遊大叔」,算是「遊台灣」而不虛此行了。

上週末,在「台北101金融中心」附近的路口,三位德國來的小姐,拿著手機上的"Google Map",用中國「漢語拼音」的「英語」說:"想到「建國玉市」,卻找不到方位"。

有些德國人,拼音漢語成英語,還留有德語「偏硬的」音韻;對「建國」的拼音怪怪地,我以為,那位提問的小姐,好像以漢語在問我:「見過」?當然,她的讀音「見過」,對於我,確實是「見過」「建國玉市」,隔著「信義路」,還有「建國花市」;我非常熟悉的景點。

三位德國小姐是來「台北市」商務出差,遇假日而出遊「見過」「台北市」的「漢語拼音」地名的「不知所云」。我附送「來客」一筆漢語有關「見過」的「外掛古意」:"失禮冒犯,見過!"。

關鍵詞,在「建國」,是採用漢語的直接拼音;「玉市」則採用「譯音」;算是「中西合璧」;讓人似懂非懂;外國人理解「玉市」和「花市」;至於「建國」一詞,恐怕一時無解。我請小姐們再說一次「建國」;還是聽來像「見過」。

好吧!實地去走一趟,「見過」才有「存在感」!

索性,我先以德語直接「說文解字」;讓「番邦女子」知道,在台灣,很流行「建國」(Die Staatenbildung / Der Aufbau des Staates)這一個「偉大的關鍵詞」。在台北市,還有首選的高中「建國中學」;許多男人的「大名」是「建國」;至於「建國大業」,成或不成?「見人見智」,很多「建國先生」半途而廢;總是「革命志士」一族。

另一位金髮的小姐,很有「建國」的「先覺」;又提問了:"明白了!很像「巴勒斯坦人」要「建國」的願望?"。原來,她的姐姐的男友是居留德國的「巴勒斯坦」出身的「阿拉伯人」;她聽過「巴勒斯坦人」的「建國」願景;只是她沒有實地「見過」。我告訴她:"快了;您就要「見過」!"。

於是,我說:"隨我來吧!我正要去「建國花市」;就在「建國南路」上;我帶您們去「見過」台北市的「建國」聖地"。

三位「番邦女子」,喜出望外,一路有說有笑,隨我一同撘「捷運」,來一趟「建國之旅」。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