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旅人故事筆記 -《歷史的酒客》


人,是有彈性的生物,可以被壓縮到卑微;也可以被吹脹到氣爆。在自由的環境中,人比較能呈現真實。有所期望的人,是不自由的;「期望」會「框住」自己的心意和心志,擔心若有不慎,期望會落空;謹小慎微,自我克制,壓縮自己。外交官、法官、醫生郝是有重責在身的職業身份,不容易輕鬆,生活也就不容易快樂;這是職業的選擇使然。

「拉丁文」的成語"In vino veritas",即是「酒後吐真言」的意思;現代的國際關係,以「國際法」為規範的基礎;國家之間的互動,仍需要在「國際法」之外的折衝;在交誼的場合,酒是「催化媒介」,也「緩衝媒介」。在正式的交誼場合,喝酒,對有的人有利,對有些人,可能誤事出醜。

現代各國外交的折衝與交誼的典範與文化,可以上溯到十七世紀的歐洲各國的合縱連橫,語言媒介以「法文」為主。這是因為歐洲各國的王室和貴族,在那個時代崇尚「法蘭西王國」的文化和貴族氣質與時尚典範。至今,研究「國際法」的專業學問,多具備「拉丁文」和「法文」能力,有助於探究歷史文獻。

以法國為主的「拉丁民族」地區,環「地中海」,盛產「葡萄」和「葡萄酒」,配上美食,在交誼的場合,既「飲酒」又談文化,也就成為風雅的品味典範,至今被視為「貴族遺緒」,而且也成為現代商務交誼的雅興。但是,紳仕和淑女在交誼時,表面端莊,典雅有餘,卻未必真誠,反而流於重表面的虛偽做作,或工於心計的爾虞我詐。在歐洲商旅時,我常見盛裝男女,酒後失態,久而不見怪。

歐洲的「日耳曼」民族,普遍被其他歐洲民族視為正直嚴肅,不苟言笑,太過正經,又欠缺民族特有的美食,個性傲慢過人。也許,「日耳曼人」自認,實事求是,「誠信正直」本來就是應該有的處世態度。

但是,在與其他歐洲民族的折衝和交誼的場合,發現其他民族說話怪怪的,又語意不精確,也不老實的「話術」很普遍,而吃虧上當。尤其,南歐的「拉丁民族」,個性開朗又風趣,話中有話,話外又多話,虛實難辨。

至今,「中北歐」的女人,到「南歐」的環「地中海」地區,陽光普照的國家渡假旅行,若略有姿色,則不乏被「拉丁男人」又唬又騙,美酒、美食、美語之後,…世界大不同;今日我最美,回家要和丈夫離婚。結果,樂極生悲,落得人財兩失,酒後夢醒時,已找不到「拉丁負心漢」,而悻悻然地傷心回國,找「心理醫生」治療創傷。

日本,在「泡沫經濟」的時代,也有「大和櫻子」,旅遊歐洲的「拉丁民族」地區,也有同樣的創傷遭遇;回國後,還得治療「戒酒」。「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都是有相同的正經求實的民族性;有些女人遇上「拉丁男人」,缺乏「免疫力」的弱點,竟然是一致的。在德國的書店,我曾經翻閱過「女人防身保心的聖經」;「副書名」是「德國女人與拉丁男人的交誼自衛」。

也許,外交場合,為了套出實話和透視對手內心的真實世界;德國人也學到了在外交場合的交誼秘訣,尤其在談判場合,在休息交誼的時間,會飲酒交心,目地正是面對事實。「日耳曼」民族除了引進葡萄種植,也有產自「日耳曼地區」的葡萄酒,有獨到的風味。更特別的,是「日耳曼人」的「啤酒文化」。

在「啤酒館」裡,顧客站立圍著圓桌,啜飲「啤酒」,談論各類話題,稱為 "Der Stammtisch",是指「老顧客」常會聚在固定的圓桌,主要是交誼;飲酒、配食,和談有趣的話題反而成了配角。德國的南部大城市「慕尼黑」,在每年十月,還舉辦「啤酒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蔚為「啤酒文化」的經典。

飲酒,無關好壞,是人類久遠歷史的飲食文化遺留;酒能助興,當然也能亂性,尤其,對於飽受壓抑的人,見到朝思慕想的偶像,藉酒發情,也是很正常的。只是,旁人會很意外,以為那位「酒客」酒量不好,還要勉強地吹脹自己,真是輕飄飄地,自虐而自愉了;屬於可以留名歷史的酒客。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In vino veritas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