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哲學人生筆記 -《討價還價》


討價還價是購物時的經濟理性,對有些人是樂趣,也可以是追尋成就的戰場。對於教徒,尤其是諸法皆空,心無罢礙的佛教徒,是禁忌的世俗。

價格是價值的指標之一,買低賣高,有利可圖是對人性的誘感。教徒強調宗教修持,安貧樂道,克制慾望;當然,也包括克制套利和逐利的誘惑。

因此,教徒購物,是否應該自制,不適合向賣方討價還價,棄經濟理性於不顧?賣方,在知道買方是教徒,尤其是佛教徒而對售價打折扣?或者變相漲價?

交易,是超越宗教與世俗的供需行為,對於不同身份的對象,應該是普遍地堅持價格公允和誠實的原則。從世俗界的角度,去觀察教徒與世俗的競合問題,其中存在著偽善和贖罪的意圖,於是常見無良商人透過善款捐獻,成為有金主身份的俗世教徒。

從宗教界的角度,去觀察購物行為,既然討價還價是禁忌和世俗,則不妨期待供給方佈施和奉獻,以無償供給取代俗不可耐的討價還價,也算是教袓高明的策略。追根究底,還是回到世俗的想法和行為。

同樣地,"出家"是捨棄對"家"的眷戀,而獻身於宗教所自陳的"大愛",但是却又依賴世俗界的捐獻和供養。有些"出家人",還是在"結婚成家"後,才棄那個"煩惱的家"而"出俗",讓家人錯愕而成全。也許是"想不開",也許是"想開了";這是一般人"想不通"的現象。

世界上的宗教繁多,各類教徒是否都被禁止討價還價?這又涉及自我認定的教徒純度。宗教,有的教義號召"聖戰",擔任"自殺炸彈客"的"聖戰士";有的教義號召"出家",都想擴大自己的"市佔率"。如果世人紛紛響應,去當"聖戰士"或"出家人",那麼誰來供養神職和教徒?

世道現象充斥著各種矛盾,實在讓我想不通,而寧願拒絶宗教的感召,於是走向哲學的荒野。皈依宗教而斷慾的問題本質,就是,人活着,就有生存的需求;能存在,生命的信仰才有意義;凡事都是從世俗的存在出發的。

討價還價的套利行為是人性,知所節制,未嘗無益於生活的樂趣;也是世俗的世界依然有許多我這般"頑冥不靈"的芸芸眾生的原因。俗世多誘惑,想不通的人,以為遍地罪惡而投入宗教,等待教義所允諾的救贖和天堂。

相對地,想通的人,得過且過,過一天是一天,才是王道。"出家人"不是說:"當一天和尚,就敲一天的鐘,也唸一天的經!";不是同樣地,也很會討價還價嗎?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