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 《「湊上去」》

圖片
最早開始「走市集」,是在初中二年級時,學校對於俺這種第一屆的學生加強了課後輔導的時程。於是,晚上八時才下課,俺沒有住宿在學校,而是頂著夜風或寒雨,騎鐵馬回家;次日,趕早出門又去上學。 當時,真有苦日子輪迴的無奈。然而,對台灣政治現實和不公不義社會結構的理解,也從那時得到啟蒙;趕上有限度的「中央民議代表的增補選」活動,在晚上回家途經台北市南機場附近,有黃信介、康寧祥,•••等「黨外」的演講,俺禁不住調轉鐵馬,騎到場子附近旁聽。 當時,總可以察覺有「便衣卒子」埋伏監視;另有一個特色,就是有湊上來趕集的烤香腸、彈珠檯的流動攤販,跟著遊走不同地方的場子,還提醒俺場次路線時程。 寒風中,行動燈光下,燒烤香腸的煙氣和煮玉米的熱氣似乎襯出台灣民主抗爭意識的生機。俺就如此地,理解和接觸台灣這片土地上庶民渴望自由民主的真實面,反而對於在學校課堂上屢考高分的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更疏離,更有批判性的質疑。 之後,隨著台灣自由化和民主化的進程,來到高中、大學,陸續接觸和認識台灣歷史、地理、人物,一路站在台灣這片大地上的自信;看到台灣的解除戒嚴和解構,年紀也來到人生初老,思想能力更能洞察現象直探本質。 說來,俺很懷念初中時期的好奇、叛逆歲月,下學後不趕快回家而是去趕民主運動的「黨外市集」,湊上去買一支烤香腸或水煮玉米充饑,甚至再玩一把打彈珠檯,到演講收場才回家,已經是晚上十一時多了。 台灣的民主已從「黨外」發展到「多黨」,俺也不再去趕市集的造勢場子聽演講了!許多新興政黨,淪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自己政黨對台灣的國家願景,而淪為「政治地攤黨」,以話術媚俗於社會;說來說去,就是賣劣質的「中國神器」,迷惑社會必須相信「中國皇帝」,沒有靠中國就會死。 這般虛無現象,呈現給本土台灣人看到的是,到中國北京趕集,凑上中國,替中國說好鬼故事。俺自傲於青少年時期湊上去的民主洗禮和啟蒙,使自己現在能看清楚和拒絕那些賣假貨的趕中國市集的走卒子。

哲學人生筆記 -《麵包的告白》


「除夕」當日,高雄的友人來訪,送我一份購自「吳寶村師傅」麵包坊的年禮:「酒釀桂圓麵包」;這是「吳寶村師傅」在「麵包王國」法國的「世界麵包大賽」中獲頒「冠軍獎」的同款經典作品,友人的心意,温馨感人。

品嚐大師的傑出創意麵包後,我以自家的「麵包機」自製一份「機器制式」的「陽春麵包」,想體驗不同的口感滋味;用意,當然不在分高下,也不敢攀比,而是思考在當前「工業4.0」,生產由「機器人」普遍代勞,「膠囊咖啡機」和「膠囊麵包機」成為家電用品的時代,"吃麵包"的人,今後該向誰買麵包?機器人還有多大的進化空間?

跳躍式的思考,一步到位:若將機器人進化成「吳寶村師傅」的「複製人」,應該是最完備的通向山寨麵包的捷徑。然而,除了「吳寶村師傅」可能反對外,又有何意義?「為創意而活」是人的自由與尊嚴;無聊的胡思狂想只是書生草民之淺見而已。

生產完成後,我泡杯香氣四溢的咖啡,配上自給自足的麵包;看著有模有樣的自家麵包,無以為名;就還是以漢語「胖」的讀音稱呼;此發音源自台灣的「日本時代」,「稻米文化」地區的日語,稱麵包為"パン",是日文以「外來語」表述法語麵包"le pain"的借音。

法國以歐陸的時尚創意文化引領世界的時尚風潮;日本「明治維新」開國後「脫亞入歐」的帝國戰略,透過「外來語」的名詞,表述生活中的歐化意志;在自身的文明開化進程中,外溢至台灣,而成為庶民對麵包的其中一項稱謂用語。

如同台灣在歷史上的各個不同時期的外來移民,都各自帶來故土的文化風俗,包括地方庶民小吃的各類美食,豐富了台灣的多元飲食,進而融合為新時代的多元本土美食文化,也是人民互相珍惜的情感資產。

麵包,是民生的主食之一,却也可能是革命的主要原因。「民以食為天」,「人,就是他所吃的食物」。在封建專制的時代,人民吃不飽,或吃得沒有尊嚴;革命就名正言順了。「法國大革命」的名言:「自由、平等、博愛」,固然是高貴的理想,但是關鍵在於群眾也高呼「麵包!麵包!」。

"沒有「麵包」,…沒有自由、沒有平等、沒有博愛,就沒有國家!";當然,也就沒有那個在深宮裡,不知民生疾苦,喝紅酒,抱情婦的法國國王

相關文章:

美學史話筆記 -《“等一下,先生‧‧‧!”》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神豬虎頭柑」》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