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哲學人生筆記 -《麵包的告白》


「除夕」當日,高雄的友人來訪,送我一份購自「吳寶村師傅」麵包坊的年禮:「酒釀桂圓麵包」;這是「吳寶村師傅」在「麵包王國」法國的「世界麵包大賽」中獲頒「冠軍獎」的同款經典作品,友人的心意,温馨感人。

品嚐大師的傑出創意麵包後,我以自家的「麵包機」自製一份「機器制式」的「陽春麵包」,想體驗不同的口感滋味;用意,當然不在分高下,也不敢攀比,而是思考在當前「工業4.0」,生產由「機器人」普遍代勞,「膠囊咖啡機」和「膠囊麵包機」成為家電用品的時代,"吃麵包"的人,今後該向誰買麵包?機器人還有多大的進化空間?

跳躍式的思考,一步到位:若將機器人進化成「吳寶村師傅」的「複製人」,應該是最完備的通向山寨麵包的捷徑。然而,除了「吳寶村師傅」可能反對外,又有何意義?「為創意而活」是人的自由與尊嚴;無聊的胡思狂想只是書生草民之淺見而已。

生產完成後,我泡杯香氣四溢的咖啡,配上自給自足的麵包;看著有模有樣的自家麵包,無以為名;就還是以漢語「胖」的讀音稱呼;此發音源自台灣的「日本時代」,「稻米文化」地區的日語,稱麵包為"パン",是日文以「外來語」表述法語麵包"le pain"的借音。

法國以歐陸的時尚創意文化引領世界的時尚風潮;日本「明治維新」開國後「脫亞入歐」的帝國戰略,透過「外來語」的名詞,表述生活中的歐化意志;在自身的文明開化進程中,外溢至台灣,而成為庶民對麵包的其中一項稱謂用語。

如同台灣在歷史上的各個不同時期的外來移民,都各自帶來故土的文化風俗,包括地方庶民小吃的各類美食,豐富了台灣的多元飲食,進而融合為新時代的多元本土美食文化,也是人民互相珍惜的情感資產。

麵包,是民生的主食之一,却也可能是革命的主要原因。「民以食為天」,「人,就是他所吃的食物」。在封建專制的時代,人民吃不飽,或吃得沒有尊嚴;革命就名正言順了。「法國大革命」的名言:「自由、平等、博愛」,固然是高貴的理想,但是關鍵在於群眾也高呼「麵包!麵包!」。

"沒有「麵包」,…沒有自由、沒有平等、沒有博愛,就沒有國家!";當然,也就沒有那個在深宮裡,不知民生疾苦,喝紅酒,抱情婦的法國國王

相關文章:

美學史話筆記 -《“等一下,先生‧‧‧!”》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