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哲學人生筆記 -《人家不來了!》

「春閨夢裡人」,終究不來了!就從這段話語出發,我先引用知名的愛爾蘭法文劇作家「山繆‧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荒謬劇作品「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 的隱喻:

人生中,被人告知要等待的情境,應該常有此般經驗,也帶有荒謬和探尋存在意義的無能為力,等待又等待,那個名為「果陀」的陌生人,實際上是任何一種謊言的美好承諾,就只是一再地告知,「果陀」快要來了,再等吧!然而,卻一再未現身,讓等待的人始終抱著期望又失望,自陷焦慮的情境。

「存在哲學」,正是在反省社會人群密集交往的依賴和支配所帶來的「不確定」和「猜疑」,和找出屬於自我主體的積極意義,以對抗茫然。現實生活中,新的時代或美好的世界的承諾,究竟有無可能到來?還是又淪為另一場「等待果陀」的荒謬? "浪漫的等待,只是美麗的誤會嗎?"

"「人家」不來了!",這是一句兩情相悅,在春閨裡打情罵俏的話語;隱喻的羞怯語境,惹來一方無限地遐想和憐愛。就以此話語,我承接上述的「等待果陀」的情境,用於描述當下,台灣政治的新局面出現後;中國的反應,是等待台灣回到其所期望的「舊軌道」上。

迄今,中國就像坐在枯樹下「等待果陀」的兩名無聊男人:被人告知有一位「小英女孩」會帶來解除其焦慮的美麗承諾。

有意思地,枯等是會引來焦慮的言行舉止失措!幾年來,有中國來客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中國旅客成為台灣「旅遊產業」中最多的遊客群。隨著台灣的政權變局;中國欲語還休地間接放出:「人家」不來了!"的告白,中國旅客於是明顯地開始減少;中國不再「等待果陀」了嗎?客觀形勢使然,只能自己走離枯樹;於台彎未必不利。

「旅遊產業」屬於國民經濟的服務業部門;兩年前開始,中國自知過度投資擴張的總體經濟無以為繼,先爆發金融業的壞帳危機、資金短缺和資本外逃的危機,再引爆貨幣貶值危機、資本市場價格連續重挫,製造業產能過剩,普遍對外低價搶傾銷去庫存,又裁減企業員工,這一切現象,實屬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失業、減薪,貨幣貶值,國民可支配所得減少,減少支出的效果,最後必然泛濫至「旅遊產業」的出遊消費能力。「人家」不來了!";證明「中國夢」的「春閨夢裡人」不是「小英女孩」,而是「自己人不能來了」。過些時間,「一帶一路」不上路了,也不必意外。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評論」(Zu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 )的前言中說:"經濟結構與社會的上層結構是法律與政治,決定於底層的相對應的生產關係的整體變化 "。

這正是有名的「唯物主義」的辯證規律:"「下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的客觀變化,不受制於個體的主觀意志"。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由「黨國社會主義」改制「山寨版」的「黨國資本主義」,始終帶有中國傳統封建專制主義的「強人意志」。

當經濟社會的「下層建築」動搖,不必「等待果陀」了,反而「大鬍子」哲學家「馬克思」老先生,迫不及等地跳出來提醒:"不肖學生,應該重修「唯物主義」哲學;別再等春閨夢裡人了!「人家」不來了!"。

圖片說明:

德國東部歷史名城「萊比錫」與兩位德國的名人有過「歷史共在」,一位是偉大的音樂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他在1723年起出任萊比錫聖樂領唱和指揮;也在此創作著名的「馬太受難曲」、「聖母頌」、「宗教劇」等多部經典;「萊比錫」立有巴哈的立姿雕像。

另一位名人是「馬克思」(Karl Marx),他的著名大作「資本論」(Das Kapital)的德文初版第一冊,在1867年由位在「萊比錫」Rossplatz 3b這座廣場建築中的書籍印刷廠Otto Wigand印製出版。

走訪德東,為了睹物思人,音樂與哲學是我的愛好,此一歷史名城,不來不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