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人生故事筆記 -《「元首」與情婦》


國家的最高權力職位頭銜,依國家政體而有不同的稱呼;有天皇、國王、總統、總理、大統領、主席、總書記,…等領袖大位的名器頭銜。也許是不知原委的不堪;多年來,台灣政府和社會輿論常將總統出訪,冠以「元首外交」,以崇隆當次外交之行的重要。

「元首」是法西斯國家對"獨裁者"的特有稱呼,唯"獨裁者"獨尊;此外,無人敢僭越。以「元首」自稱民主國家,代表人民和國家的總統,是褻瀆民意的尊貴價值。

記得,年少的小學時代,每年十月下旬近月底的日子,全國各地都有為「蔣介石」的生日舉行祝壽典禮。當時,老師要先教唱「祝壽歌」;還排定時間到「介壽堂」行禮如儀和高呼「蔣總統萬歲!萬萬歲!」。

在那個時代,我曾好奇:「禮堂」為何被命名為「介壽堂」?顧名思義:獻媚者在突顯主人"介石",其介如石。被統治和被賤視貶抑的人民在為獨裁者祈壽,必須諱其名與個性的特質,而尊稱「介壽」。如同古代的皇權專制,一人添壽,兆民之幸;人民如賤民。

現在的"凱達格蘭大道",就是以前的"介壽路"和"介壽廣場"。此外,當年還要唱「領袖頌」,...大意是:"領袖!領袖!偉大的領袖,您是時代的舵手、...是民族的救星..."等頌辭。

這一切的黨國造神運動源自那個時代發生在歐洲的「法西斯運動」的病態;全民為領袖分憂,當領袖的鷹犬。那個年代雖已遠去,却仍然影響這個時
的許多人民,走不出內心的元首如神的禁錮。

這項精神病態起源於上一世紀二十年代的義大利;一個集「色鬼」、「無賴」和「罪犯」一體的「貝尼托•墨索里尼」。他的少年時代在街頭混「無賴」,浪跡社會底層,對政治狂熱,與一群流氓惡棍組成義大利惡名昭彰的「黑衫黨」,成員穿黑衫,以「骷髏頭」為黑旗上的標徽;行暗殺、綁架、恐嚇、縱火等罪惡。

「墨索里尼」的內心是鄙視義大利人民的;認為人民因為沉醉於羅馬帝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而熱愛文化藝術,追求浪漫,却淪為散漫而使義大利民族衰弱不堪。

「墨索里尼」厭惡羅馬《教皇》和《米蘭大主教》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宗教影響力。教權的干擾,分散了民族的精神意志;於是他自許成為"古羅馬帝國"的「執政官」再世,像「凱撒大帝」一樣集大權於一手,成為「民族救星」。

「黑衫黨」稱他為「元首」;這個頭銜也被「褐衫黨」出身的德國納粹黨援用,以稱呼「黨國」的最高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兩個黨國元首崛起和爆走的行徑與下場幾乎如出一轍,都與情婦被迫同歸於盡;不是被處決就是自殺。

法西斯義大利與納粹德國的「元首」接受成員的致敬或成員互相致意的方式是舉手而不握手;「墨索里尼」的理由是,握手不衛生;「希特勒」的理由,有一種傳說是忌諱握手會碰觸到他所賤視的低級人種,猶太人或吉普賽人。

「元首」一詞的起源是充滿爭議的;曾經影響到亞洲的日本和中國。在那個時代,蔣介石的黨國以納粹德國的專制為師,軍警情特統治的黨國,暗殺異義的反對者;明的推行《新生活運動》,近似納粹德國推行的《希特勒青少年團(HJ)》的洗腦和規律生活的言行。

專制時代的精神殘餘,在現代仍然禁錮人心而有隱晦的用語,被習而不察;在歐洲被視為無知,也是文明的禁忌。文明的進步在於自省和堅持高貴的價值信仰,對不義歷史的反省,將是持續數代人的啟蒙工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