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哲學人生筆記 -《謙卑與善意》

「思想是語言的囚徒!」;所有的話語都是牢籠,關著「言說者」的已說出或未說出的思想;聽者的理解或誤解都有可能。道德的用語,本來是作為行為上的勉勵與自律,經常淪為空洞的笑話。語言有場域和時間的定性,不可到處濫用;這正是專業與否的關鍵。

法律的語言涉及行為的法律效果,權利與義務的界定,因此法律用語務求精確嚴謹,不可模糊;現代的機器語言,程式語言也都必須依據制式的約定規範,先進行「除錯」(Debug)才能正常運作。

語言,也必須視對象和場合而定;世俗的成見,以為心存善良而自律,就是謙卑;為人設想而有同理心就是善意;這正是「糊塗人說話,自以為是」。鴿子對老鷹的謙卑是躲藏;老鷹對鴿子的善意是視而不見;不可能永遠如此的。生存方法是:鴿子帶毒;老鷹謹慎!

人類以文明自許;然而,別忘記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的提醒:"人是最高貴的動物,也是最野蠻的動物"。既然人類有野蠻在身,彰顯高貴才是善意;相反地,高貴的人對野蠻的人以謙卑對待,只是奴隸的道德。

謙卑的話語是自我彰顯高貴,對象是同為高貴的人;而且說一次即可,不必再三地自勉和強調:"再謙卑";否則,流於矯情與傲慢。善意,只留給真誠的弱者,那才是悲天憫人的同理心。

在涉及利益的談判,謙卑與善意是無用的懦弱,只會被對手輕視。有效的談判,在於認清對手出口話語的虛與實,即可判定對手的思想武裝實力。當對手漫天要價時,拒絕談判才是對自己謙卑和給對手善意;讓對方收斂野心。

若對手不守文明,惱羞成怒想翻桌,也莫奉陪,只要先備妥語言暗器告之;"你已經輸了!"。對手卻不知輸在那裡?當然,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對手是不可敬的;輸在機會不再有。值得的是,自己的謙卑與善意沒有被自己濫用給不適格的對手。

「拉丁文」的諺語:"Do ut des",意思就是:"給予對手的,是為了得到對手願意付出的";「古羅馬人」的談判,是不以謙卑與善意為基礎,而是堅持:好的談判,必須在陽光下進行;暗夜,只留給陰謀者;高貴的自己不必理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