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人生故事筆記 --《眼紅症候群》


「眼紅症」,不是眼科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可以聯結到另一種心理的病態,就是「羨憎交織」(Resentment)情結。後者,指的是因為得不到羨慕的對象而憎恨對方,是歷史積累的怨恨。

「眼紅症」不涉及歷史的壓迫;而是來自本身的敏感度不同,未能察覺形勢和時代精神的變化而自己依然陷溺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中;以致在競爭的場域落居下風而措手不及,驚慌失措,不可置信;於是不檢討自己的落敗原因,卻希望競爭重來。

換言之,往者不已,之前的競爭不是有弊端,就是自己被對手設計陷害;因此,競爭不算數。競爭的基礎在於公平和競爭者的風度;所以,對競爭的制度和規則的設計,重在事前的公開和公平的程序,取得民主的一致決定。歐盟目前的理事會議各層級代表的決策,也是採用會員國代表的共識決議,不分成員國大小,務求公平。

在德國求學時和我與德國、奧地利生技企業友人的共事經驗中,幾乎難得發現老外有「眼紅症」的病態,紳士和淑女風度很普遍也很尊重友善共事者。對於競爭對手的勝利和傑出表現,其他人,包括競爭者,都大方地對勝出者致上祝賀和祝福;在事後的言談中,彼此也都大方而溫馨地讚許對手的表現。

競爭的教養,有一個特點,就是家庭教育功效的彰顯:歐洲文明列國的、家庭父母普遍鼓勵子女,自幼參與公眾活動,自己爭取想要的權益,透過競爭,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且,父母和師長不忘提醒,要保持競爭的風度,也就是「運動家精神」:盡力而為,尊敬勝者。

社會有正面的文化價值,才有助於建立有自信的公民和互相信任的社會。在歐洲搭乘城市公眾運輸系統,許多年的經驗,我不曾遇到查驗車票。若有僥倖者,遇到偶然的查驗,恐怕得接受六十倍數於當次車資的重罰。即使有此制度,我依然相信,家庭教育的功能:誠信而自重,是非分明的價值信仰。

公民,必須自幼受自父母的身教和言教。一個國家的法治精神和市場經濟的基礎就在於自律和信任;否則,國家和社會必然淪陷在奪權和爭利的鬥爭泥沼中難以自拔。吾國的民主制度實行多年,有賄選買票;市場經濟有內線交易,愈禁愈旺;孰令致之?

有競爭,就有勝負;但是多年來,國家社會常見應該有公民示範作用的家庭、學校、軍隊、政府出現不絕的亂倫:父母家暴、教師傾軋、將軍投敵、政客媚敵、官吏欺民,黑函不絕,耳語不斷,…只有自己永遠勝利,才是正當的,否則就要亡國。

有競爭就有不如意的一方;如果敗者因此自暴自棄,走上絕路,則證明「眼紅症」有致命的威脅。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