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哲學人生筆記 -《魯濱遜刮名字》

就為了一個特定的日期將來到,彷彿一切的問題和答案,都在那一個日子被揭露。日期未到,相關的利益各方,緊張而焦慮,卻又有說不上話的「失語危機」;自己的「存在感」就將失去意義,成為歷史泡影。

作為旁觀者,以哲學的理解,在那一個日子結束前,世道上所出現的恐懼、失態、非禮和無理,都有關於「存在感」失去的「焦慮」。

德語詩人”Christa Reinig”在"Robinson"這首詩中,有一段很敘實:

《…/, kratzt mit einer muschellkante / seinen namen in die wand / und der allzu oft genannt / wird ihm langsam unbekannt / 》。這首詩敘述《魯濱遜漂流記》的主角,「魯濱遜」在荒島上因為孤獨,除了自言自語外,已經沒有對話的人,可以說得上話。他以動作,取代說理和思想能力的「說話」,而表現出很怪異的行為。

這一段詩,敘述:「魯濱遜」以「貝殼邊」在荒島的崖壁上刮出經常被提到的名字,應該就是自己的名字;他的「焦慮」顯示:他自己將緩慢地成為被他遺忘的「陌生人」。這裡的詩境,正是切合即將來到的特定日期,2016年5月20日,台灣人民選擇政權更迭後,由「蔡英文女士」就任總統的演說內容,已先引來自認利益各方的焦慮和失態。

自認是核心利益最大的一方,中國,比「刮名字」的「魯濱遜」更荒謬,在非洲擄走台灣人,即使是中國所指控的「詐欺嫌疑人」,也要不計粗暴地”先擄人” ,再勒索。或者,在歐洲「比利時」的「國際鋼鐵產量減產協調會」上,”先趕人” :要求「會議主席」驅逐台灣的代表。或者將中國人禁足,”不放人”到台灣旅遊。

在台灣內部,也不惶多讓,「要下台的人」最大,不當有始有終,先敲鐘再下班的和尚,也要”自己錯了還怪人” 的怪人。在美國,也有「刮名字」強調自己有「內線消息」的「洋人」,說了一堆自己心裡有詭的洋文。

一切的「魯濱遜刮名字」的怪異動作,都是害怕利益遺失和名字遺失的焦慮,恐懼「自己忘記自己」的事實。無論言行姿態難看,也要在歷史的時空崖壁,刮上自己的「難看的存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