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旅人故事筆記 -《市集》


人群聚集,人氣就在那兒;德國有許多知名的大學城;最初是因大學之道而招來學人和學子,彼此有志於究環宇之學,通古今之變。大學城帶有純粹的知性嚮往和感性的浪漫召換。

德國大學教授有崇高的聲望和社會地位。不過,學人不是神,也不是聖人,各種欲望剪不斷,理還亂。在十九世紀,德國大學的教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建立學術聲望和地位的重要場合,是以拉丁文發表演講的;類似教宗在重要的宗教節日的追思儀式上,以拉丁文唸祝禱辭。實在有夠不食人間煙火吧!但是,就是為了崇聖和高貴的傳統。

隨著近世大學的專業領域分化和衍生;傳統的哲學、神學、法律和醫學主流學類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專業;企業經營管理、生物科技、電子工程、奈米科技,以前難以想象的專業,現在成了熱門的學程。

以前,我客居在修道院時,仍然見到《神學士》還穿著修士長袍進出,彷彿回到了中世紀;就如此這般地時空之旅,經歷多年的求學歲月,春去秋來。有時候,在週末假日,我漫步來到小城主教堂廣場上的市集,有神仙下凡的世俗樂趣;原來人間多誘惑;看到人來人往,就是為了滿足聖域自制的慾望;花幾塊銀子買份零食,也是天大的小確幸。

曾經,在市集裡還遇到一位教數理經濟學的德國教授,拉著我,陪他聊天吃零食。因為那一天,他與妻子為了小事吵架而離家出走;很悶又想找人訴苦;遇到我,如見真命天子。

那一天,他竟然失言了;說出自己住在瑞士,而在德國和法國教書,可以三角避税的秘密和知識,算是送我的課外紅利。本來,我到市集,只是假日的漫步還俗,却有意外的見聞收穫:國家、企業和富人始終在玩財富的追緝和閃躲的戰争。

現在爆發的《巴拿馬文件》的藏富綠洲事件;德文的用字是”Briefkastenfirmen”;就是在租税天堂租郵箱來註册紙上公司,以藏富和避税。世界各國的權貴如法泡製,如出一轍;法不彰,社會不公的國家更是普遍如此。”租税綠洲”是各國權貴的財富市集;一般只想有小確幸的草民,是無法漫步到達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