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哲學人生筆記 -《「我們」是誰?》


名號是聽得見却看不見的制服;名號與制服都是區別我們與他們的符號象徵;核心的意義是認同。

就在政府宣佈,解禁全國中小學的制服與儀表規定的相近時間;困擾「我們」多年的對外名稱,隨著「我們」出席WHA的代表團團長,以英文公開自稱“Chinese Taipei”,引來「我們」的內部爭議。

以英文表述「我們」的稱號,對於外國人,只是在認知上有「他們」或「你們」的印象;究竟,「我們」所認知的「我們」是誰?"這才是引起「我們」困惑的問題。「我們」對英文名稱漢譯的自我認知,內部各有不同的想像;對外國人,還是納入對「他們」或「你們」的認知。

重要者,在於「我們」知道,「我們」就是「我們」自己,不是「他們」。這正是中國的焦慮和無奈之所在,氣到跳脚也没用。

「我們」自己,對名號有長期的分歧和爭議;問題的核心,就是「我們」的認同事業尚未成功。「我們」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國家事實。「我們」的人民,是「原住民族」,還有來自不同時期加入的,來自不同的國家、民族、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移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

“我們”正在構築“加入我們共同的家” 的工程,“我們”有共同的未來,也可以各有不同的想像;這正是自由精神的展現;對於如何稱呼“我們自己” 有不同的意見的困惑與掙扎,終會在歷史上磨合和化解。“我們” ,不是以表象的稱號磨合,而是以偉大高貴的價值成就穩固的“我們”。

「我們」只知道,「我們」是真實的國家存在,却爭議著如何稱呼「我們自己」;認同是挣扎,更是困惑!這需要幾代人的「我們」,來完成偉大的認同的事業。

國家自己的對外稱號,只要不是有冒用外國的名號的誤導;而自己也認知,這個「稱號」就是指涉「我們」,不是「他們」,就僅剩下偏好的選擇問題。

瑞士,是多民族的多語言的聯邦國家;國家名號的英文通稱是Switzerland;正式的英文名稱,是 Swiss Confederation;瑞士以拉丁文名稱Confoederatio Helvetica為自我認同的正式國名;代號縮寫為CH。

瑞士人民,在不同的語境中,各有不同的國家名稱和想像:德文名稱,是Eidgenossenschaft ;法文名稱,是Confédération suisse ;義大利文名稱,是Confederazione Svizzera ;羅曼文名稱,是Confederaziun svizra 。聯邦國家內部的分歧名稱,不是分裂而是自由民主與多元包容;重要的,是瑞士人民認同自己是在“我們”之中 。

美國,在移民先人建立國家之前,許多陸續來到北美洲新大陸的移民中,主要來自英國的英格蘭。迄今在美國東北部的早期移民的州,仍保有“新英格蘭”的遺稱。隨著歐洲大陸和其他國家來的移民增多;一個偉大的認同事業於是展開了。

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先人,加入原住民族,放下自己先人移民對故國起源的舊認同,而生根於出生的新大陸的斯土,想像一個新的國家,「合眾國」而終於成真;並以聯邦和三權分立的制度而成為偉大的民主國家。“我們”是美國人,「合眾國」的人民。

認同,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整合尚有分歧的「我們」,就在自由的基礎上形成多元包容的「我們」;台灣本土的經驗,是至少經過三代人,才能“土斷”。當愈來愈多代的移民先人埋骨於斯土台灣,「我們」就是穩固的「我們」。

歐陸國家中,德國看似富強,却和「我們」相似,內部有認同的分歧;涉及移民和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和記憶;社會的分歧日益擴大;自我的認同困惑不斷引來社會的分立和仇視“異人”。排外和包容,一直是多年來的重要價值爭論的議題。

幸好,德國聯邦的重要領袖,總統高克和總理梅克爾,都是來自德東的民權人物;領航國政以來,經常鼓勵德國社會以民主參與和多元包容的價值,建構穩固的認同事業。

對於以基督宗教價值立國的歐陸國家德國,為了包容湧入國境的眾多穆斯林移民和難民,而向人民宣示:“伊斯蘭屬於德國”;這是展現包容自信精神的價值領航;可供內部分歧的「我們」和「小英總統」借鏡參考。

認同,就是選擇,就是自由;“Liberty”的意義,正是“自由在此”;名號的争議是自我的追尋;「我們」是誰?就是放心立足和生根於斯土的「我們」;未來必然是因為自由而偉大的民主國家。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