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人生故事筆記 -《眼鏡與鏍絲》

有錢難買“早知道”;世道之上,滿地是眼鏡,一種輔助視覺的工具;還有,滿地的鏍絲,用來加強穩固組件的零件。眼鏡與鏍絲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用來看近或看遠,和固定聯結組件的後天的衍生物。

以前,我對於德文字“Staatssicherheit”,也就是‘’漢譯‘’的“國家安全”這個組合名詞,僅限於表面字義的理解,以為“國家,理所當然,是安全的!”。事實上,名詞的出現,必然有實際的急迫需要。

那是源於,台灣曾經有過全世界實施最長的‘’戒嚴時期‘;為了政權存續的需要。政治上的高壓統治和媒體禁锢;所以人民普遍以為:台灣是安定的“自由中國”;對比不自由的“鐵幕中國”,也就是“匪區”。

當然,台灣是表面的安定和安全;在中學時代,我就有管道,謮到各派觀點的禁書和生活中的親自感受不自由。後來,不少同學如鄰居玩伴,却陸續從生活天地中消失;原來是移民到外國,去當“美加人”;留給我的印象是,“這些傢伙私下告知:“爸爸說:台灣非久留之地”。他們的父母為子女諜,只好跟著父母遠走高飛。

這些故舊的家世背景,大多自認是“難民”,有風吹草動,就‘’走為上策‘’,典型的“難民心態”。或者,這些‘’難民‘’,自認富裕,狡兔三窟,先保全身家和分散財富的風險,走避風頭,以觀後效。

幾十年後,人生已過半,這些“難民”三不五時地現身台灣,找上童年和學生玩伴的我。說是:‘’想回味台灣的美食,朝思暮想‘’;或是,‘’台灣的健保,名聞遐邇,老來亟需整修病體;順便探訪故舊,遊嬉人間。

這些遠在美國和加拿大,都閒極無聊的浪人,英文不順,又不諳網路;在心態上,還是拒絕融入美加本土的‘’外星遺民‘’;每天看台灣的政論節目;氣到咬牙切齒,恨不得反攻台灣。

台灣安全嗎?我反而認為:這些“外星遺民”是很不安全的浪人;台灣,別來無事;這些‘’投機客‘’已先心動脚動;憂心忡忡,却回來提醒我:“台灣完了!美國也完了!曰本會沉入太平洋,中國已經是世界強國”。浪人吃喝玩樂之後,又相約後會有期,逃回去美國和加拿大當難民。

在德國時期,有一位瑞士籍的法學和漢學老教授,業餘興趣是研究"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專業是東方的法律思想和哲學。年輕時代,他來過台灣學漢文和研究法制;與我因緣交談,來往愉悦。每次相遇大學城一隅,就很客氣地邀我,喝咖啡聊是非。

世道朋友交遊,出手看器度,這位來自世界富裕國家瑞士的教授,竟然是從口袋掏出有限的硬幣,購販賣機的罐裝咖啡;硬幣不夠,還請我湊合幾枚。然後,老兵說故事:"三國戰將勇,首推趟子龍,……";又聊到大作“兵法與三十六計”,老教授頗為得意地捉示我,這本大作,曾被德語區内的政商界高層參考,引為治國和經營政商的“葵花寶典”。

每當欲語還休,却又欲罷不能;逼得我,只好借用三十六計的妙計“走為上策”,……藉故開溜為妙。

不過,這位寂寞又愛開講的老教授,曾經以東歐的民主改革之路,認真地提酲我:“從國家法學约理解,國家是一部法律零件組合而成的巨大機器;人民總是不滿意國家機器,却很難明確地指出故障约部位;有可能是零件老舊,繼續轉動,必然震動加劇,需要法制内整修或更新;也有可能是聯結部位組件的鏍絲銹蝕和脱落”。

當年,聽老教授的高論觀點;我也認為,有過開車的生话經驗,確實是如此!故障排除,必須先摸索機器的構造和診斷勳能的迴路,為動力系統除錯。然而,老教授建議我,‘’在德國時,有時間,可多關注和研究法國古典政治哲學家"托克維勒"的“古老的國家與革命”、“第三帝國史”,以及“東德國家安全檔案文獻和背景”,有助於理解,人民的"不知"或"無知",究竟是不是一種幸福?‘。頗有法國哲人‘’伏爾泰‘’的哲學語氣。

記得有一次談話,老教授提到,他在‘’戒嚴時期‘’來到台灣,以外來者的觀察,台灣是安定而不真實的;有潛伏不安的危機感。在民主化之後,仍有艱辛漫長的路途,將有許多奇怪的國家安全問題必然會出現,等待檢修;也有面對真實的壓力。

多年之後,在深化民主的進程中,台灣發生:飛彈突射、車廂突爆、食油摻假,將軍投敵、聯中反台……。原因難以全部知悉;然而,至少有一源頭可溯,在‘’戒嚴脖期‘’,台灣自欺,自以為是“自由中國”;事實上是二者皆非,既不自由,也不是中國;國家符號的指涉,背離生活共同體的真實經驗,以致在現實上出現認同錯亂的不安定。

台灣,歷經民主化後的第三次政權更迭,經常出現滿地的跌破眼鎲碎片和散落的鏍絲現象。接下來,呈現在台灣人民面前的問題必然是:這部國家機器是真實的嗎?或者,只是盲人摸象,各自想像?以我的哲學理解,面對事實真相的身分認同是大勢,也是共同的命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