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哲學人生筆記 -《開國王朝「米糕店的ボス」記事》

 
 
 
「領導」與「管理」,是「用人」與「佣人」的差別。

「領導」指引方向,也是戰略目標的追求與實踐。「管理」是約束行動,有效率地一致到達戰術目標和提高績效。當「領導者」和「管理者」是「同質性的」(homogen);必然出現「不知道」與「才知道」面對「群盲」與「群茫」的危機。

領導國家;就是方向的標定和堅定地向前行。「維持現狀」是「自我限制」和「自欺欺人」的「妄語」;若「維持現狀」是受制於「外力」,則何來的「領導」?「群盲」似「集中營」裡的奴隸。

「群盲」的更大危機和失敗,在於"自我說服"和合理化地;接受「宿命」和無奈的現實。既然如此,「群盲」何需有領導?只是被外力管理的「「群茫」而己。

當「領導者」自許作「平衡者」,更是「妄言」;反而自證,自己不是「領導者」,而是「走鋼索」的「特技表演者」。當「領導者」只想「維持現狀」,就陷入哲學上的「退化陷井」;"當人不知往何方去,將"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

"不知道",正是迷途和迷茫的關鍵。哲人「柏拉圖」曾提問:"哲學家來當國王;或者,國王去學哲學?";哲學是對所有知識方向的探索,而成為愛好智慧;在蒙昧的思想荒野冒險前進,將征服的「思想高地」交給科學來鞏固和經營;可以說:哲學是「領導」;科學是「管理」。

「群盲」,在黑暗中仍有一線希望;雖然看不見暗夜燭火;內心卻可以吶喊不滿和憤怒:"「領導者」和「管理者」,豈可如「照鏡人」,如此地雷同"?

讓我說一則「小品故事」:

有一天,「貴國」名叫"不知道"的「領導者」,找人來幫忙。在照鏡子時,"才知道":鏡子裡有另一個"不知道"的人。從此,惺惺相惜,難分難捨,請
"不知道"出來當「貴國」的「管理者」。

「領導者」告訴「管理者」:"我需要「用人」,找遍「五湖四海」;原來「佣人」就在這裡;我們現在,就以鏡子作見證;「維持現狀」;你別走開!我非要你不可!"。從此,兩人在鏡子內外「維持現狀」。

路人經過附近,「都知道」:「貴國」現在經典的「海枯石爛,此心不變」的觀光景點:「維持現狀」石碑,就在這裡。

附近轉角,有人販售小吃美食,是有百餘年歷史的「彰化米糕」。路人「多知道」:「彰化米糕」的店家,內鬥不休;生意慘淡,一年不如一年。

「彰化米糕」的店家幾經換手。現任的"ボス小英",被說不會"用人";氣到不行,頭大又頭痛。午夜失眠自問:"店裡的佣人,不像我嗎?"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