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園藝生活筆記 -《拉皮和剝皮》

在出席一場「告別式」結束後,淒風苦雨的外景,我獨自撐著傘,正在等同行的友人去取車;暫時陷入回憶;人生,…就是如此,迎來送往,空手來去。

忽然,感到身後被搭上肩,拍了兩下;此時此地,嚇了一跳。一句低沉的聲音:"在想什麼?"。

回首一探,原來是一位在政壇跑馬的友人;我平常稱他為"台灣偉大的政治家";屬於「王莽型」的「白面黑心政客」。幾年前,他自己落選「市議員」後,投靠一位「名嘴型」的「女立委」,擔任「國會辦公室」的「政策助理」,兼「公關主任」。

我倆,在這個場合相遇,正是符合:"相逢總在「奈何橋」的世道上。此君,典型的政客材質,替主子跑腿,也替主子得罪選民;誠信是他的「生詞」;怪不得自己會落選。

他所投靠的"委員",在類似"生離死別"的場合,我曾經多次遠見,還不曾照面。果然不久, "台灣偉大的政治家"的主子,"委員",朝著我們走過來了。

彼此互相招呼問候之後;終於近看這位「女立委」:我恭維一句:"委員好年輕!";孰知,委員很高興地笑著回我:"在國會問政,年輕會被看輕;從政多年,我算是"資深"的!"。

我聽懂了,關鍵詞在"資深";"年輕"一詞,是「仙女散花」,增加氣氛用的。"好面子"的女人!

她的「公關主任」,適時拍馬地,補上一句:"張先生,都以「台灣偉大的政治家」稱呼我們政治人物,在這個時代是少見的器重和期許;善意!善意!真善意!"。「小英式」的造句,啥鳥「文青」?

真是鸚鵡說「鳥話」:"見人說人話",是政客的本色;藉我的"客氣話",說主子愛聽的話;買空賣空,拉我墊背上馬,「奈何橋」上一場空的無本買賣。無藥可救的奴才。

還沒有再說下去,我的友人已開車來了;彼此匆匆告別而去。友人邀我先去喝一杯咖啡吧!

換他問我:"剛才跟你談話的那一位委員,常在電視上看過,真赤焰! "。

我回說:"才初次照面, 剛才,我只說她,"好年輕!",她可能暗自欣慰?!"。

友人:"好年輕?…赤焰!你老兄,真不知道?"

看來,公眾人物的形象被人定型後,成見難改,真是「奈何橋」上走一回;莫可奈何!

我又說:"剛才我的近距觀察,比較注意,她有去打「玻尿酸」和「拉皮整型」;所以,看來好年輕!"

友人:"老張,你別只顧"皮相",你老兄不是說,要重視本質內在,面對「事實真相」?"

"沒錯啊!我先顧"皮相",注意到她"有去打「玻尿酸」和「拉皮整型」,就是理解「事實真相」?你所說的"赤焰",也是只顧"皮相";你不曾聽過"面惡心善"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如是地反駁老友的成見。

"喝吧!稍後,趁你有開車出來,到我那裡,有一株你家"大內"向我預約的「玉蘭花」,已經分株成活了,讓你帶回去進貢給"大內";請府上善待花木,別太赤焰,像上一次的那株,養成三長兩短!"。

友人竟然好奇,問:"「玉蘭花」,如何分株?"

"在「老幹」上找「新枝」,先剝皮再包覆「水苔營養混合土」;約五十天後,若能發根成活!就有一株"年輕"的新株;拉皮和剝皮都是植物組織的再造和重生;政客拋頭露面,更需要拉皮和整型,選上成活了,就會大尾,賤踏誠信"。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