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精選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哭泣著離去!」》

圖片
哭泣!像春天寒風中的雨滴;花容模糊矣!哭泣必然有難言之隱喻,只待精神分析解讀出可能的「潛意識」。 哭,先沒有淚,只是傷心;必須眼眶有湧水、精神狀態上呈現抽搐,以成「哭泣」的感傷畫面。人到傷心委屈處,愈想愈悲憤;再加上見到關心好奇的閒雜人,二、三句的打探,就更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了。哭泣!問題和故事就更複雜了。 台灣民眾黨的美女發言人公開哭泣著,要告辭黨職一償久未休息的倦怠疲累。俺,看著不知所云的美女哭泣;以哲學理解的方法進行邏輯分析。大致上,這是一場政治權力鬥爭失落後的「淨身出戶」。其中,隱含著功勞未得償,苦勞被冷落以對的不甘心。 漢語對話中,常聽到佔優勢的對手奚落敗者的用語:"哪裡涼快,哪兒去吧!";如今,當事人說要一償休息或出國的心願,應該是剛好的「出口」。 從敗者的精神出口去尋找療愈;俺的建議是,此地老東家無情無義又不留人,自己就先涼快一陣子,拋棄老東家無聊的鳥人鳥事。過些日子,天無絕人之路,必有另一片新天地。 敗者,若能學得理解名利和權力競合的本質和放下「過去」的不愉快;對比之下,那位柯主席每有理虧,就哭泣回家找媽媽、妻子;男人,被外界嘲笑為「媽寶」,格調差遠矣!俺,看著美女哭泣,開悟較多!

園藝生活筆記 -《「詐蛋」與「土蛋」》

圖片
    以前,家裡有「養雞」,也有「養鴿」;樂趣在於「拾蛋」。「鴿子」奉行堅貞的「一夫一妻制」,會抗拒「外遇」的引誘;又被餵養在「鴿舍」裡,每對「夫妻」有專屬的「鴿巢」;現在回想起來,就是被安置在「鴿子國宅」,有共用的公共空間和共同的飲食器皿。 「鴿子」,在產卵期間,會先後生下兩粒「鴿蛋」。為了避免「孵蛋」的時間有落差,導致發育的起點不公平;我都會「卵巢」中放入一粒以假亂真的「詐蛋」取代第一粒「真蛋」,以安撫鴿子,讓鴿子不察而依然認真地「孵蛋」。 等到第第二粒「真蛋」被生下來,我再歸建第一粒「真蛋」;然後撫摸「鴿子」,鼓勵夫妻,「孵蛋」是來真的「兩粒」。至於家中放養的「土雞」,各有「下蛋」的不同的「私房產地」;清晨,尋覓之後,總能找到幾粒。拾起溫熱有餘的「土雞蛋」,交給母親煎「荷包蛋」作「便當料理」。 自家生產食材,是能自得其樂的「農趣」;「養雞」和「養鴿」,都是與動物互動;為了有效管理,難免「用計」去「詐蛋」。現在回想起來,爾詐我虞,童年的「躲貓咪」和「捉迷藏」,都是相似的童心童趣。 以前,養家禽的農業生產活動,現在,被家庭園藝取代了;自家食用的蔬果,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植栽作物。然而,照顧起來不輕鬆,天災、蟲害和病理的問題,經常出現;若非堅持有機栽培和自得其樂;半途而廢也不意外。 一百天之前,我將發芽的「馬鈴薯」覆土,等待本日,正好滿一百天,正式挖土找「土蛋」;猶如「尋寶」。上天不負苦心人;這段期間,我也認真照顧「馬鈴薯」;一切有機施作。翻動營養的土壤,像雞蛋大小,甚至比擬半顆拳頭大的「土蛋」,紛紛出土。長在附近的「九層塔」也被招來作搭配的食材。 拍照烙印後,食材被送進廚房;在期待中,被做成「土蛋雞肉咖哩蓋飯」;「土蛋」酥鬆的口感和被「九層塔」提味出來的「咖哩香味」含在一起,吃了真是心滿意足。

哲學人生筆記 -《「道上」的「朋友」》

圖片
      聽說被「人」視為「朋友」,應該感到欣慰和安全嗎?“He is a friend of mine”;就好像有‘’狼‘’說:“羊是我的朋友”一樣,不可靠;通常,“敵人”的“前身”是“朋友”;「反目成仇」,大概就是此意!所以,「存疑」和「警戒」是必要的自衛態度。 世道多風險,尤其商場、情場和戰場,如膠似漆、肝膽相照,背後下刀,酒裹加料,不足稀奇;核心在於「目的」和「工具」的差別。被人視作「朋友」,有註明是「目的」嗎?就算被加註“僅作「目的」使用”;不言自明,還是作為“使用的工具"而已。 關鍵,不在於別人的表述,而在於自己的“主體自覺”;慎選交往的“對象”,可在學問和義理的知性上和感性上,互相欣賞與共享;即使言不及義,但至少不言利害,就像醇酒靜美,可堪回味;不至淪為「哥們」或「閏蜜」這兩類看似「麻吉」,其實深藏「禍端」的既非「朋友」,亦非「親人」的「第三類」。 「朋友」的傳統標準,是「友直」、「友諒」和「友多聞」;其實,以我的閱歷,很難,而是多淪為「酒肉之交」和「狐群狗黨」;“非藍即綠”和“黨同伐異”。原來如此!在「同温層」的「觸覺堡壘」裡才有「安全感」;否則,“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世道的普遍現象。 也許,我自己比較嚮往古典情懷,以哲學的理解:“朋友”,應該是“道上的”,最感溫馨;當然,不是各黨各派的「黑道」,而是「愛智者」;那正是哲學的定義。不過,哲學是在思想的荒野開拓和領航的「孤獨事業」,不知天高地厚,以「先知」自許。然而,自古,「先知」不是寂寞,就是被視同「瘋子」或「腦袋時鐘」欠校準的“怪人”。在「道上」,「愛智者」,恐怕只能孤獨向晚。 以上的筆記,是二十五年前,我曾經走訪德國中世紀建校的「大學域」,「海德堡」,那年,走在「哲學之道」上,遥想歷史上的偉大哲人,任教於大學,平常沉思遊走於此道上;樹上的松鼠和鳥兒,也為平日常遇到的「哲人老友」正在漫步中沉思而自肅噤聲。 當年,我有此體驗而坐在「道上」的栗子樹下隨手摘記。本日回憶,翻閱「個人歷史上的今天」;幸有筆記保存在案;於是想到“人何以孤獨?不好嗎?”;此一每個人的命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深感人的主體意義,在於「獨立思想,自由精神」;是以補註。

園藝生活筆記 -《「雨中採果」》

圖片
      「雨中撈魚」,那是小時候的樂趣,也是在暮春四月底, 「穀雨」到「立夏」 的這段時光,雨下了又下;但是,大地滋補,草木萌生,綠色的視野,田邊的水渠滿溢出來到草地;小魚越界而不察。 記得那時候,打赤腳冒著密雨,雙手掌合拱,在青綠的水草淺漥裡撈魚到木盆裡。這樣的場景和在夏夜裡,找林中的「火金姑」,都是此生難忘的記憶。 生態的復育,依賴覺醒,也是漫漫長路;自然而可接近的生態,早已遠離,代以開發後的人工造景;記憶就成故事了;往日情景,只能回味。 現在,我自己比較能"釋懷";就是自己能繁殖和栽種「多年生」的「黑莓」、「桑果」、「覆盆子」,這類可以每年採收果實的「漿果植物」。 正逢下雨密集的暮春四月底;大清早,在植栽的密林中,尋尋覓覓,尤其那些由紅轉黑的成熟漿果,目標明顯,就伸手採入竹籃,數量若已足夠當日早餐食用就停工,留待次日再來。一對「鳶尾花」探頭出草叢,像一對好奇的「小精靈」;看似一臉狐疑。 同樣地,雨水,落在斗笠上;雨水,也滴在樹叢裡和果實上;心情仍如童年有童趣,卻多了些"可惜";「雨中撈魚」竟然變成「雨中採果」。 相關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穀雨」與「時雨」》

園藝生活筆記 -《「世代發癢症」》

圖片
            「年金」的改革問題,引來國家和社會有關世代的「分配正義」的分歧和爭議。一時之間,與「年金」無涉的人,似乎不存在。 記得,以前閱讀德國歷史,「普魯士帝國」的偉大宰相「卑斯麥」襄助皇帝締造的「普魯士」國家,概括而言,有兩項特色:「公務員國家」和「軍國國家」。也就是,以「軍公為先」的國家。 近代,世界上仍有典範的國家,大概就是「北韓」(DPRK)和「戒嚴時期」的「台灣」,奉行「先軍政策」。更早的歷史典範,在西方有「斯巴達」,在東方有以前的「秦國」;都是將國家的集體意志灌輸在全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裡;其理論基礎是,「寓生活於戰鬥條件者強」。國家的絕大部份資源投入於「軍公」,養成國家社會的「主流階級」。 在短期的和特殊的情况下,或許可以得到特定的效果。長期而言,必然使國家陷入窮困短絀的困境。以經濟學的理解,就是「總體部門失衡」。 即使,曾經見證「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 DDR)的崩潰,我是如此地理解和有過遠憂;但是,「年金爭議」,與我無涉,只是「局外人」和「納税人」而已。早就理解,「福利國家」和“食之者眾”的結果,必然是會走不下去的,自陷困境。 關键的問題,就在於「世代」和「分配」。人口結構的老化和經濟發展的趨緩,只會使該來的問題,不知不覺地,提早浮現。無獨有偶,相似的問題,我在園藝生活的實踐中,必須經常地被迫去面對。 早期定植的植物,佔據有利的位置,包括土質和陽光,於是愜意地成長,進而遮蔭,影響所及的附近區位,使得其他後進的植物被遮光,或成長趨緩;開花和結果都不如預期;甚至夭折枯萎。 作為園丁,我也有「選擇」的困境。雖然「選擇」的基礎來自於「自由」;但是,愈是如此,我也經常自陷困境和猶豫;要如何對待不同世代的植裁?修剪老樹和大樹?或乾脆鏟除後進世代的植裁?空間和陽光是定量的資源,如何分配?增加肥料的投入,必然受制於「邊際效用遞減」的法則。 園丁有權力,就有責任;所求為何?‘’自得其樂‘’?或“自然和諧”?或“幸福滿意”?每一項價值的追求,都是哲學的思考。浮世多分歧,裏表不一;老世代鼓勵「生產報國」;年輕世代擔心「貧無立錐」而「不敢生育」。這種「生下去」和「活下去」的傍徨,是經濟理性必然面對的‘’Paradox‘’。 德國哲人,“怪老子哲學家”「叔本

園藝生活筆記 -《「あにき」,呷「旺來」啦!》

圖片
      鳳梨,一般人耳熟的稱呼是「旺來」;原產地在中南美洲,在台灣被發揚光大。鳳梨,僅作為水果吃,台灣改良出來的新品種,我的口感是讚賞不已;愈來愈順口好吃;與過去的「土鳳梨」的口感相比,已經別有風味。 每天的蔬果早餐,只要是在鳳梨的出產期,必然少不了這款水果;金黃色澤,又被稱作「旺來」,實在色香味俱全,又討人喜愛。鳳梨的營養價值很高,尤其「鳳梨酵素」有助消化,也是我愛吃的主要原因。 在街頭路旁,常見有小貨車滿載鳳梨,為買家現場削皮;這也是吃鳳梨前較費工的麻煩事;不過,買現場削的鳳梨,返家後存入冰箱。次日早上,享用包括鳳梨在內的多款水果;實在好吃,盛讚生活在台灣真好。 德國友人,有時在敘家常時, 都很懷念我曾經招待和贈送的「冰鳳梨」 和 「鳳梨酥」 。我都笑「老德」友人:"德國人自認重思考,所以自找煩惱;台灣人重口感,所以好吃的東西讓人回味"。當然,對吃不到鳳梨的遠方友人,這種"吊胃口",是有些「白目」。 自己來種鳳梨?以前想過;但是,總覺得鳳梨的外型像「仙人掌」,不能平易近人而作罷。能付諸行動,也是偶然!三月底,遇見道旁有「小貨車」,停在市場入口的附近,正在叫賣「現削的鳳梨」。看著賣方身上佈滿刺青,似乎有些道上兄弟的身影;正以手上的削刀,俐落地切去鳳梨的頭尾;再快速削去鳳梨的外皮。 當時,我想看果肉的顏色,來判別鳳梨的品種;只見攤商不察,不遠處可能已經有「條子」出現,引起雞飛狗跳。他,大概知道我正在欣賞他的刀法表演,愈削愈自豪,大約在三分鐘之內,完成四顆作品。「條子」可能已另有獵物了。 孰知,另一名「條子」,從側面的人群中突然出現;跑不掉了,被開了罰單;我有些錯愕和同情。生意本來就冷清;路人見到「條子」在執法,也不知該不該進場交易? 站著看完「浮世鳳梨緣」;我想到,「官府打劫」,大概相去不遠;捉小民放大商,世道難靖。草民生活不易,「條子」難為,各有「唱本」;我算老幾?現場觀眾吧?路人草民五四三?愛看「鳥事」的「閒雜人」?也許都是,都不是! 就當個出手的買家吧!那位「鳳梨兄弟」收下罰單,轉身交給一位看似苦命的女人,還唸了幾句,不是「六字經」,而是「三字經」;大意是,他的那位女人"守土失責,把風不力",讓「條子」得逞;回去後要"算這一條帳"。真是苦命的女人!一張罰

人生故事筆記 -《愈「讀」愈「笨」》

圖片
      「胡適之」先生,寫信鼓勵晚輩:"不可太用功,要多玩玩!",是智慧之言。平常,長輩訓勉晚輩,大多是「制式銘言」:"用功讀書!";其實是,長輩自己"不曾太用功";於是以為,"用功讀書",就是幸福和成功的「聖經」;大多是「誤人晚輩」而自以為善意! 曾經,我修過一門哲學專題的「討論課」(Seminar),題目是《愈「讀」愈「笨」》;有趣而獲益良多。 此後,我對後輩的鼓勵,都避開中、小學時代那些「蛋頭老師」的任何有關"用功讀書"的「鸚鵡話」;而是:"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人生就是要自由而豐富"。這也是業師對我的鼓勵。不僅讀書,更要在自己的人生專業領域,也是如此自勉! 歐洲的民族,複雜多元;以前,除了博學的「知識人」,或自來各地的商人,可通曉相關的、不同民族的語文之外;「基督教」和「拉丁文」,曾經是承載歐洲的文化和知識的共同平台。 「知識」的英文字"knowledge",是指"將所知道的,予以留傳"。歐洲在「啟蒙時代」以前,「知識」被壟斷於王國的貴族和教會的神職;「知識」被承載於以「拉丁文」撰寫的文書。 一般的庶民,多屬文盲,大多只會說自己民族的口語,也就是「白話」。「知識」,僅依靠口語的傳說是不足的,也是不準確的。這種現象,鞏固了教會和神職的統治基礎和特權,造就腐敗的必然。「君權神授」和「贖罪券」都是出自教會和神職的「神學造論」。 「愚民」而傲慢,使無知的草民,易於被統治,被嚇唬和被欺騙,害怕死後不能進天堂,於是只能破財又失身給不肖的神職。直到十六世紀,「馬丁.路德」(Dr. Martin Luther) ,對於教會和神職的腐敗,自懺也有罪,發動「宗教改革」。自此,「馬丁.路德」的教會與「羅馬教廷」決裂,自成「教派」。「馬丁.路德」的教會、神職、信徒,被稱為「新教」(Protestant) 。 “Protestant”,此一名稱,是指「路德改革派教會的信徒」,源自「拉丁文」的"protestants";在德文的動詞表述,是"protestieren"; 字源轉借自十五世紀出現在「法文」的動詞"protester"。原意,是"

法哲學筆記 -《「屬國」與「上國」》

圖片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以上的「定式造句」常出現在中國的官方用語,很像「失戀者」,自卑地,提醒聽者,中國對特定的土地或對象,仍有支配的意圖。 「思想是語言的囚徒」,從中國的官方「定式造句」,以「法哲學」的理解:中國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有些什麼「作為」?常聽說:"氣到不行,不放棄武力";有意思地,遂行武力侵略,是野蠻本性的流露,更是理性的侏儒。 也可以說,中國是「不得不說」這些「定式造句」,包括"據說"的"韓國曾經是中國的「屬國」";隱喻中國曾經「有過去」,和「在未來」的支配力。這是典型的「帝國主義」的殖民心態;也是世俗的「意淫」。 「過去」,已不可逆回!時間的本質,在人的主觀理解中,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觀察「中國」的「領土野心」;「精神病理」是難忘「過去」;只要能彰顯現在,乃至未來的幻想;實則,對不屬於自己的客體對象的土地,充滿「無能為力」,卻是「意難忘」。「中國」,總是從「過去」,據稱有五千年的歷史,找尋可堪再利用的"廢物"。 「國家」和「主權」的實際存在的條件,沒有「屬人」和「屬史」的論述空間;基本上,只有「屬地」可論述。「土地」上的「住民」有建立國家的意志,管理眾人之事,而成立「政府」,代行「住民」的委託權力,國家建立之日,而有「人民」之稱;彼此相互確認國家的「主權在民」,可以「共和」的,約法於「立憲」。 「國家哲學」和「國家法權」,就以上的事實成就條件,無涉歷史;尤其特定的權力意志和史觀;實際上,缺乏「歷史科學」和「歷史哲學」的價值論述,中國的歷史,有諸多的傳說和穿鑿附會;尤其,中國僅有「成王敗寇」所形成的「偽史觀」,以服務「皇權專制」的權力意志,豈有歷史的客觀理性? 出自「美國總統川普」轉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歷史見識":"韓國曾經是中國的「屬國」",引來韓國的不滿,要求中國澄清。正如上述:"中國是「不得不說」",以彰顯「上國」對「藩屬」的「優越感」。重要的是,若「習近平」真有此項"歷史見識",則是「毫無意義」的「

詩人之國筆記 -《「信仰自由」》

圖片
      「憲法」,還在嗎?/ 「那一條保障」,還有嗎?/ 遙想,「羅馬帝國」/ 何時,偉大的?/ 之前,釘「十字架」/ 就是不許「宗教自由」/ 「基督教」,門都沒有/ 多少信徒,殉教/ 就是為「宗教自由」/ 變成「國教」;「羅馬帝國」,不一樣/ 誓死捍衛,「國教」/ 「穆斯林」,在「呼拜樓」上,呼喚「祈禱」/ 快來啊!大家快來啊!「保護伊斯蘭」/ 「聖戰」,抵抗那些入侵的「異教徒」/ 「十字軍」,為何「東征」?/ 一次、 兩次,還不夠?來了至少有三次!/ 忘記自己「創教」的痛苦過去/ 放不下的,「聖戰」進行中!/ 「信仰自由」,因信稱義/ 抗爭吧!起義吧!/ 「信仰自由」,爭來的!/ 就是要信「新教」,「舊教」讓路!/ 拜託,放人「過關」吧!/ 以後,「新教」壯大成為「國教」/ 也說不定耶!?/ 「新教」保障「信仰自由」嗎?/ 自由,就是選擇!/ 歡迎「加入」/ 「俺」,只愛自由,到處飛翔/ 像「老鷹」一樣/ -《九十九歲,「退休」後,「無神論」的「俺」,也許去信奉熱門的「新教」!?》

園藝生活筆記 -《「穀雨」與「時雨」》

圖片
      本日午後,隱約聽到雷聲;舉頭看天色,「穀雨」的預告來了。幸好,上午已將農友寄達多日的「金手指」和「獨角獸」品種的兩株葡萄苗栽,和一株別名「美人尖」的芒果幼苗完成定植。 更可以期待的願景,是翻土後,我隨意地撒下許多不同品種的 「波斯菊」(Cosmos sulphureus Cav.) 和「大理花」(Dahlia pinnata Cav.)的種籽 ;藍天陽光下,多彩的花景,應該不是夢。有志竟成,順應節氣,是園藝生活實踐的哲學。 「及時雨」,對園丁而言,正是「暮春」的節氣「穀雨」,本年在明日,四月二十日;指的是,"「時雨」必降,「百穀」滋長"。再過半個月,五月五日,是節氣「立夏」,再來種植已遲。依照我的園藝管理行事曆:翻土、播種、定植、修剪、整枝、嫁接和施肥的各項農事,都應該在「穀雨」來到前大功告成。 「穀雨」,既然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到必降」。在同屬海島的日本,日文的語境中,被描述為「時雨」的一項;也就是,不限於「穀雨」;還有春雨、梅雨、秋雨、冬雨,都是特定時候,可以被預期的「及時雨」。 對土地和植物而言,「及時雨」是上天的澤被;對於草民的男歡女愛而言,多了苦惱和感傷;或者,就是世俗作息的「唉聲嘆氣」:"唉!…唉!又下雨了,出門帶傘,衣物潮濕,道上塞車;天雨路滑,四腳朝天"。總而言之,有喜有怨! 窗外,「穀雨」下著;我在農事日記上,寫下自己的園藝生活筆記;內心浮現喜悅,自己的園藝知識和經驗,近年來都有明顯的進步。雖然手上留下多處嫁接失手的刀痕。不過,正如同,將軍身上沒有傷痕,就不能被稱讚「勇將」。 聽著窗外的落雨聲,說是「時雨」,似乎較有詩歌的情調和意境;就我自己學唱日語演歌多年的記憶:「 浪花恋しぐれ 」和「 みちのくしぐれ(陸奧時雨) 」兩首歌的歌詞詩意很「寫真」;夫妻或不倫的戀人,在時雨的氣氛中,對感情的得失有期望,也有自責。正如我對自己手作的植栽的存活,有期望,也有自責,也是情感的寄託。 相關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大地的「波斯菊」》 相關演歌: 都はるみ vs 岡千秋~浪花恋しぐれ みちのくしぐれ 鳥羽一郎・村上幸子

哲學人生筆記 -《「銅像」與「鐵窗」》

圖片
      「大乘佛學」的「金剛經」如此提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間,有淡化和遺忘的療效;一世紀前的人,大概已不常在現代人的現實的語境中;但是,人要記取的是,歷史的教訓和價值的善與惡。 人,只要雙眼所及,慾望生於心裡;只要未得滿足,必流出口,而成為慾望的表述,若「自制」或「他制」而不能言,必然經過手與腳的行動表現出來。也就是,人的雙眼認知,生出慾望,到付諸行動,不外乎「愛恨交織」;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然而,生命有自然的限制;凡人、偉人或惡人,終歸走向「大限」而消失。然而,活在世上的人,「愛恨交織」已化作心裡的信仰;這是對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逆反。「自求」或「被他求」,而不在心裡烙印,是不容易的「淨化」;這是因為,人有記憶而思念;不論「那個人」是誰?或是好是壞;記憶和傳說,就是歷史;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 人有追思和祭祀的活動,是出於對歷史經驗的記憶。就以此為出發點,「銅像」立於公共空間,是一種集體強制的「反遺忘」;對於人群是提醒、鼓勵或刺激。「愛恨交織」的人,手與腳的行動油然而生,正如「狂牛」衝向被揮舞的「紅布」;有人想去除,也有人想保護。 人群,因"有所住而生其心";「銅像」在「愛恨交織」的人群,心裡上是「鐵窗」的外在「具體化」,限制人的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在哲學的理解上,「死亡」似乎總是「他人的事」;人卻又沉溺於「偶像崇拜」,以「銅像」、「石像」、「壁像」、「浮雕」、「木偶」、「人像」、「旗幟」的「圖騰」形式呈現。 「偶像崇拜」,也是人類精神上的蒙昧,不重視生而重視死;走不出「愛恨交織」的「鐵窗」。為了立於公共空間的「銅像」而「愛恨交織」,大動手腳,是欺侮「靜物」的「低級蒙昧」。 人有「自戀」,也有「自恨」;也有「戀他」,或「恨他」的精神上的「潛意識」;若無從化解「愛恨交織」的心理障礙,不妨在心裡自勉:超越自己對「銅像」等「圖騰」所代表的意義;讓內心有偉大或崇高的嚮往,成為自己的價值信仰。 惡的可能和爭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提到,"惡有積極的意義";「惡」的存在,可以惕勵人群,劫難的可能性。重要的意義,在於走出心中的「鐵窗」。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語言、困境與人生》

詩人之國筆記 -《「做」一個「動作」》

圖片
  奇怪的說法/ 好奇怪的「動作」/ 做「啥」?不就得了!/ 「動作」,真多!/ 是要「做」?還是「動作」?/ 「做」了,不就是「動作」?/ 難道白「做」了?/ 既然有「動作」?/ 為啥還要「做」?/ 時間太多!只好…多「做」!/ 「做」了,才有「動作」/ 火車過山洞:車頭出洞,車尾入洞/ 「做」了沒有?/ 「動作」,留在山洞裡!/ 「俺」,在火車上 !/ 火車,正在「做」一個快跑的「動作」/ 到了沒有?/ 「俺」,能不能,「做」一個下車的「動作」?/ 拜託!說「快要下車了」,就好!/ 先出洞再說!/ -《「做」不完的「動作」;鳥早已飛走了!》-

世界小事筆記 -《儍蛋一對寶》

圖片
      套利,是金融市場的操作術語,表述在市場價格的波動起伏之間,經由買賣鎖定「價差」;有可能是停利,也可能是停損。 套利仍需要操作的成本;若成本愈低,市場出現投機的動機愈強。若市場是自由的和公開的、競爭的情況,則市場的套利空間愈小,趨近於「零」。 因此,投機與套利的存在條件是先機;能判斷和得到先機者,才是真正的套利者,也就是市場的赢家;或者領先別人而停損,讓自己比別人少輸為赢,也是套利的嬴家。 朝鮮半島在近期,尤其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意圖以北韓發展核武和導彈,已經違反聯合國決議的藉口,想對北韓動武,以解決長期隱憂的安全問題。 川普,應該是自以為仍在市場,而想到戰場上套利,為自己的總統職位再加上虛名的冠冕;而且,川普要求中國的習近平幫忙,一同進市場套利;目標是解決戰爭危機。從市場心理去觀察「本案」,川普自己套牢在自己的造市;習近平是一個對套利也動心的散户;但是,‘’儍蛋擡轎‘’,白費力氣而已。 在此之前,川普對敍利亞射「戰斧飛彈」,或在阿富汗投下「炸彈之母」,轟炸「ISIS」的威嚇行動,看似威猛,只是對付「散兵部落」而已;都不適用於北韓國家,而能有成功套利和順利出場的效果。相反地,美國和中國自己套牢自己,反而成為北韓,得到從天上掉下來的籌碼,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歷史上,大國總自以為是價格的「制定者」,而小國是價格的「接受者」。但是,小國只要不被嚇到,或自己嚇自己;大國都是「儍蛋紙老虎」;大國常自討沒趣,灰頭土臉:美國輸在越戰、中國輸在台灣、俄羅斯輸在阿富汗;都是近代歷史上的「教案」。 德國狂人哲學家「尼采」的名言最真實了:“打不垮我者必使我更強大!”。世界上有狂人,不可怕!有自以為聰明的儍蛋扮狂人,才是笑話。 川普和習近平,自我感覺良好,也是互相稱心如意的「哥倆好」。從我的市場戰略去理解,金正恩實在有理由,嘲笑川普和習近平,是這個世界的「儍蛋一對寶」,庸人自擾;為虛名所惑,想要造市來"買空賣空",結果,仍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