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法哲學筆記 - 《「台灣議題」vs.「中國內政」》

圖片
米國前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先生,在任期之末,曾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任的米國國務卿布林肯先生近日也強調:「台海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確實,這兩位米國前後任的首席外交官的敘事,是對當今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說出了台灣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涉及台灣的安全與地位的議題,何來有中國所宣稱的"內政問題不容外國干涉"的謬稱和偽論? 但是,以上的涉及國際法認知的、台灣作為已獨立的國家法權條件已存在的敘事,仍有未言自明的「隱喻」,可供台灣內部有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的認同者注意: 台灣的安全和地位是一個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安全的「國際議題」;台灣被稱為「問題」,那是外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列強勢力的客觀認知。 台灣,必須主張自己的法權上和法益上的主體地位,在關於自己的敘事論述時,不宜跟進外部列強勢力的敘事語境所稱的「問題」。在認知上,若台灣是「問題」,就恐淪為被各方處理的對像。 在台灣內部,有一部份人,一再論述「一中各表」的敘事,並以此「符咒」嫁接虛構的「九二共識」符咒,再偷渡到被「一個中國」的黑洞吞噬。 「台海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在此回到米國兩位前後任國務卿未言自明的隱喻,台灣當然也不是自稱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內政問題。「一中各表」的誤謬和偽題的虛構敘述,可以休矣! 退一步而言,台灣內部那些割捨不掉「中國結」的勢力,既然自稱「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那又何必莫名地去不知所云的「一中各表」?

園藝生活筆記 -《「世代發癢症」》

 
 
 
 
 
 
「年金」的改革問題,引來國家和社會有關世代的「分配正義」的分歧和爭議。一時之間,與「年金」無涉的人,似乎不存在。

記得,以前閱讀德國歷史,「普魯士帝國」的偉大宰相「卑斯麥」襄助皇帝締造的「普魯士」國家,概括而言,有兩項特色:「公務員國家」和「軍國國家」。也就是,以「軍公為先」的國家。

近代,世界上仍有典範的國家,大概就是「北韓」(DPRK)和「戒嚴時期」的「台灣」,奉行「先軍政策」。更早的歷史典範,在西方有「斯巴達」,在東方有以前的「秦國」;都是將國家的集體意志灌輸在全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裡;其理論基礎是,「寓生活於戰鬥條件者強」。國家的絕大部份資源投入於「軍公」,養成國家社會的「主流階級」。

在短期的和特殊的情况下,或許可以得到特定的效果。長期而言,必然使國家陷入窮困短絀的困境。以經濟學的理解,就是「總體部門失衡」。

即使,曾經見證「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 DDR)的崩潰,我是如此地理解和有過遠憂;但是,「年金爭議」,與我無涉,只是「局外人」和「納税人」而已。早就理解,「福利國家」和“食之者眾”的結果,必然是會走不下去的,自陷困境。

關键的問題,就在於「世代」和「分配」。人口結構的老化和經濟發展的趨緩,只會使該來的問題,不知不覺地,提早浮現。無獨有偶,相似的問題,我在園藝生活的實踐中,必須經常地被迫去面對。

早期定植的植物,佔據有利的位置,包括土質和陽光,於是愜意地成長,進而遮蔭,影響所及的附近區位,使得其他後進的植物被遮光,或成長趨緩;開花和結果都不如預期;甚至夭折枯萎。

作為園丁,我也有「選擇」的困境。雖然「選擇」的基礎來自於「自由」;但是,愈是如此,我也經常自陷困境和猶豫;要如何對待不同世代的植裁?修剪老樹和大樹?或乾脆鏟除後進世代的植裁?空間和陽光是定量的資源,如何分配?增加肥料的投入,必然受制於「邊際效用遞減」的法則。

園丁有權力,就有責任;所求為何?‘’自得其樂‘’?或“自然和諧”?或“幸福滿意”?每一項價值的追求,都是哲學的思考。浮世多分歧,裏表不一;老世代鼓勵「生產報國」;年輕世代擔心「貧無立錐」而「不敢生育」。這種「生下去」和「活下去」的傍徨,是經濟理性必然面對的‘’Paradox‘’。

德國哲人,“怪老子哲學家”「叔本華」認為:“ 生命的目地在完成生殖”;然後就可以說“再見”;法國哲人「伏爾泰」認為:“最好的生命是不曾出生”;二者的高見,也是“Paradox”。總之,意思就是:“吃啥都癢!”,很奇怪就是了。

「世代發癢症」是無解的;“打死不退”,也就是必然的抗拒。

附記:

哲學人生筆記 -《誰不想要“最佳”?》

"Paradox",就是個別的‘’說法‘’,似乎‘’言之成理‘’;但是,再多說“其他”下去,就“自相矛盾”‘,或’互相矛盾‘’,出現‘’似是而非‘’,必須面對選擇的困境。

這時候,脱困的最佳‘’出口‘’,在於回歸“價值”;列出“最佳”和“次佳”的“解決方案”(Solutions)。

主觀上,不同立場的人,都期待自己能夠,也必須得到“最佳”;但是,客觀形勢的實綫上,會接受“次佳”。

這也就是,“雖然不滿意,也可以接受‘’;或“無魚,蝦也好”。哲學上的理解,是“客觀形勢的發展,不隨主觀意志而轉移”。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哲學人生筆記 -《「心情的哲學」》

哲學人生筆記 -《人與鳥,牢籠的想像》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