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 《「湊上去」》

圖片
最早開始「走市集」,是在初中二年級時,學校對於俺這種第一屆的學生加強了課後輔導的時程。於是,晚上八時才下課,俺沒有住宿在學校,而是頂著夜風或寒雨,騎鐵馬回家;次日,趕早出門又去上學。 當時,真有苦日子輪迴的無奈。然而,對台灣政治現實和不公不義社會結構的理解,也從那時得到啟蒙;趕上有限度的「中央民議代表的增補選」活動,在晚上回家途經台北市南機場附近,有黃信介、康寧祥,•••等「黨外」的演講,俺禁不住調轉鐵馬,騎到場子附近旁聽。 當時,總可以察覺有「便衣卒子」埋伏監視;另有一個特色,就是有湊上來趕集的烤香腸、彈珠檯的流動攤販,跟著遊走不同地方的場子,還提醒俺場次路線時程。 寒風中,行動燈光下,燒烤香腸的煙氣和煮玉米的熱氣似乎襯出台灣民主抗爭意識的生機。俺就如此地,理解和接觸台灣這片土地上庶民渴望自由民主的真實面,反而對於在學校課堂上屢考高分的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更疏離,更有批判性的質疑。 之後,隨著台灣自由化和民主化的進程,來到高中、大學,陸續接觸和認識台灣歷史、地理、人物,一路站在台灣這片大地上的自信;看到台灣的解除戒嚴和解構,年紀也來到人生初老,思想能力更能洞察現象直探本質。 說來,俺很懷念初中時期的好奇、叛逆歲月,下學後不趕快回家而是去趕民主運動的「黨外市集」,湊上去買一支烤香腸或水煮玉米充饑,甚至再玩一把打彈珠檯,到演講收場才回家,已經是晚上十一時多了。 台灣的民主已從「黨外」發展到「多黨」,俺也不再去趕市集的造勢場子聽演講了!許多新興政黨,淪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自己政黨對台灣的國家願景,而淪為「政治地攤黨」,以話術媚俗於社會;說來說去,就是賣劣質的「中國神器」,迷惑社會必須相信「中國皇帝」,沒有靠中國就會死。 這般虛無現象,呈現給本土台灣人看到的是,到中國北京趕集,凑上中國,替中國說好鬼故事。俺自傲於青少年時期湊上去的民主洗禮和啟蒙,使自己現在能看清楚和拒絕那些賣假貨的趕中國市集的走卒子。

哲學人生筆記 -《「蠻語」》

 
 
水與火,可以「共存」嗎?可以!也不可以!

先定義「共存」!水是水,火是火;物理性質與化學結構都不同。水澤與火場,各有主角,互不侵犯,水與火,就可以「共存」。然而,「滅火隊」職責所在,使命必達,硬是以水滅火,務必控制火場;水與火,結果是不能共存在同一場域。

「思想是語言的囚徒」;一個人說出來的話,表面上是「意思表示」,卻是自己的思想牢籠;意義上,話語是自己所重視的價值和信仰;除非,自己再來一次「意思表示」:"自己所說的話沒意義,別人不必當真的"。這也是「文明」必須被認真檢視的原因;否則,混淆是非,不重承諾,都是時代精神的退化。

台北市的「柯市長」,在享受「世界大學運動會」後的「高調」和「笑容」後,沒多久,就自怨自艾地哽咽,好似身世可憐的「棄嬰」;在援軍不濟的戰場上,孤獨地對抗與他「一家親」的「共匪」。

"要有信心,可以對中國「反統戰」回去!";記得,這些話,是「柯市長」在本土台灣人普遍地建議他:"時地都不宜此行"時,依然勇往直前,非"去中國"不可。既然敢說敢做,也歡喜去,就得自己承擔後果;這是「責任政治」的原則。

孰知,事過境遷,「柯市長」對外哽咽告白:「事先你也沒有跟我們講,害我們就這樣凸槌。」;"凸槌"?... ?「柯市長」所說的"凸槌",應該是他的「招牌菜」:"兩岸一家親",想要一路通吃下去。「招牌菜」被本土台灣人嫌棄,市場口碑不好。尤其,「李明哲」在與「柯市長」「一家親」的「共匪」那裡,「被認罪」。

時下,有流行的用語:"「打臉」"。在此,「打臉」是外來的「蠻語」;文明世界應該戒用;那是粗俗野蠻的漢字語境,也是對人格的輕蔑;配上的另一個用語是「嗆聲」。

在我懂「漢字」以來,始終不曾有過「打臉」此一「白話文」動詞的野蠻語境的想像;只知「文言文」語境中的的「蠻語」:「唾面」。對於用語,使用其中任何一詞,都是貶人也是自貶的「無教養」。對於學漢語的後生世代,無論「文言」或「白話」,長輩應該協助後生,學習高尚淳厚,自尊也尊人的優美的漢文,戒掉粗俗無禮的「蠻語」。

「柯市長」,標榜以醫生和「素人」而當選從政;但是習溺於「粗俗」和「嗆聲」,也招來素質低劣的媒體和媒體人的追捧和造神;經常自以為是,見自以為不對,即向對方揚塵,終於塵土吹向自己而灰頭土臉;也引來曾經支持他當選的本土選民的離棄。

從政的「素人初心」,終不敵權力的傲慢和背叛初心的傷害。「與自己為敵」,是哲學上的辯證難題。在自由民主的國家,玩弄「水火共存」,想學威權的「蔣經國」,或羨慕梟雄「毛澤東」,都是無自知之明的政客,愚笨的自殘遊戲。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角色扮演》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神豬虎頭柑」》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