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雞蛋與博愛座」》

圖片
看似不相關的兩件鳥事,在無奈的浮世,竟是有相關的想像。 雞蛋,個人少吃幾粒,應該不至於餓到,非必需食品也!多吃無益!何況,蛋白質的來源多樣化矣。然而,群聚犬吠的效應,會擴大成為經濟的供需失衡現象。 在自由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價格,會發揮調節功能,使供需失衡回到均衡;除非市場已失靈,被獨佔或寡佔的勢力挾持操控。 台灣的公共交通載具上,普遍設有「博愛座」;表象上看似立意良善,本質上,却是製造「特權」,鼓動自認有特權者,聲索「獨佔」或「寡佔」,引起讓人嘆氣的「爭議」。出發於善意,却流於「特權」的惡劣。 「博愛座」的英文標示為「Priority Seat」,就是「優先座」;給予一些自認有需求者,自認可以優先「求讓」或「迫讓」,却不免流於情緒上、道德上的公然勒索。 「讓」或「分享」,之所以是珍貴的價值,是在於「主動」和「出讓」,而且「讓之以禮」,而不流於表現出丟棄式的「施捨」。被「禮讓」的一方,本來就應有認知,「受讓」、「承讓」是幸福或福氣而不是權利上的「求讓」。 回到「雞蛋」的:「蛋頭問題」!春、夏的供蛋不足的群吠現象,俺注意到,那是出在供需訊息不流暢和時差;若消費者稍降低需求強度,可免於被哄檯所害。有訊息和得蛋來源者,主動分讓、分享來源給鄰友圈,不需去群聚搶購,以共渡緊需時段。 看吧!本來可以正面調節的心理緊迫和解除惡意操作的「蛋頭問題」,現在又如何了?蛋的供應多出全台灣人口每日一蛋的兩天需求量,還迫使勇於任事和做到流汗被人嫌的「尋蛋者」,農業部長陳吉仲辭去官職。 至於,那位求讓「博愛座」未遂的「女作家」,簡直自取其辱有餘,其公審「拒讓者」的「勒索文」中挾帶著提醒台灣社會,她將有「新書」在法國出版,急於去面會法國的出版商,出版給法國人閲讀。其他不知情的無辜乘客應該讓出「博愛座」。罷矣!想出門就享有特權的心態在作崇!

人生故事筆記 -《「浮世的冬景」》

 
 
 
又到寒冬,我想到人情的即景;多次在冬季的「歐陸」行走,漫步在蕭瑟的路街上;有時候,看到「行乞客」坐在路旁。也回想到,以前在德國求學的歲月,在「大學城」裡,常遇到饑寒難過的學生向我索取「餐票」;若見我有多餘,也替他的「難友」多索取一份,趕到大學食堂充饑。

「大學生」,在德國,是窮困的弱勢階級。常有沉淪大學的「遊民同學」,拒絕完成學業;自西往東,南征北伐,征討各個不同的大學,就是想要"學海無涯",以「學生」的身分,保住國家的各類優惠。

有「遊民同學」,Ralph Bretzinger,身不由己,自幼被離異的父母遺棄,知道我有「獎學金」,向我商量「借資紓困」,想修理"三手"的「寶馬車」和「加油」;等收到瑞士「公法學期刊」相關的「出版社」的「稿費」後立即歸還。不幸地,「出版社」倒閉,積欠的幾筆稿費如飛走的鳥。

「遊民同學」以著作的「原稿」送我,外加一本簽名留念的相關專業著作「抵債」。我欣然接受,如獲至寶;還讚助他三百元「德國馬克」,鼓勵他專心著述。

幾年前,這位當年的「遊民同學」,在我商旅德國時,相約招待我,和去「成人俱樂都」見識「歐陸」成人世界的「異國風情」。當時,德國老友,已經成為卓越的「歐盟法域」的「名律師」;專精於「企業破產法」和「離婚官司」,能幫客戶爭取豐富的「贍養費」和「親子權」。平日,穿著時尚,對女人特別好;「異性緣」極佳。

當時,隨侍在側,坐在他身旁、選美等級的「第三任妻子」;據老友自述,是在「法律戰」後,難得的「戰俘」。這讓我想到:"「太史公」被「宮刑」而有傳世的「史記」出"。人生有困而知進取;男人當如是也!

德國「基本法」的「民主國」、「法治國」和「社會國」的「立國原則」,規定教育和求學是「基本人權」,不可以因為貧弱出身而求學無門。所以,大學都是公立的,「學雜費」全免;還有各式的「獎學金」助讀。人的出生,自己無法選擇;但是,民主國家的功能,可以集國民公意和意志,創造「立足點」基本上平等的社會條件。

雖然是如此優遇的「社會國」,學生大多認真,也珍惜資源而主動求知,圖書館和研究室裡,常見燈火通明,學生埋首於學問;對比戶外風寒大雪的艱難早暗天色,內心很溫暖知足。那時候,「指導教授」如慈父、慈母照顧我,也安排我客居在「修道院」,與「神學士」和「神職」共同研修神學,和受到慈祥可親的德國修女的生活照顧。學業上,生活上都沒有後顧之憂。

除了領取豐渥的「獎學金」,擔任「學術助理」,替「師父」和「師母」分勞之外;在大學的寒暑假期,台灣的商界友人,到德國商旅,訪問企業客戶,或參加「商展」;尤其後者,在至少半年前已向我預約,到商展「接客」,吃住全包,每日還有豐渥的「商務顧問費」。

幾天商旅下來的報酬,足夠我一年的「生活費」和「旅遊費」;還藉商旅遊歷德國、瑞士和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德語區」(Deutsche Sprachraum)的城鄉。

幸運的人生,讓我在德國漫長的求學歲月,能體驗德國式「修道院」裡古典的宗教生活。追隨「指導教授」的「學術講座」旅驛,除了在德國的大學,也能去瑞士的「巴塞爾大學」和法國的「史特拉斯堡大學」問學。旅行增廣閱歷,認識歐洲文化,更是豐碩而難忘的見識。

「歐陸」的冬季行旅,在較熱鬧的市區,有女人掛著「救世軍」的肩帶,在寒冷的霧氣中拉「手風琴」,音樂有些悲淒。或者,「吉普賽」女人,抱著幼兒向我推銷圍巾;也有樂團公開演奏勸募。

漫步到市中心區的「大主教堂」外的廣場,尤其在寒冬,也常見到教士與教徒,煮鍋分享熱食和附送保暖的衣物給「無殼」的遊民。此情此景,冬天會愈來愈冷,但是世道有溫暖,分享所需,即使卑微相助,舉手之勞,有心意而不計較回報,卻是我所理解的浮世「功德」。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在歐陸聽到大地的鐘聲!》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