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被歧視」的理解》

圖片
「被歧視」, 一種相對於「歧視」在主客位置上的位差。總之,互看「不對位」的視覺上和心理上的偏差。文化的、宗教的、族群的、部落的、語音的,•••無所不在。 「被歧視者」將感受說出來的時候,必然是一種被排斥的、被看低的自卑和受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被歧視」來自相對者的「優越感」。每個生物系統都存在「歧視」和「被歧視」,關鍵在於「實力」,那才是「被歧視者」必須武裝自己的條件。 曾經貴為米國總統的川普君,連任失敗後回復「死老百姓」的地位,多案的官司纏訟,不免感嘆「被歧視」。那就是失去權力,也就失去特權;虎到平地被狗吠,很正常! 最近,台灣的郭大富想選總統被徵召不成,心理和自尊頗受創,支持者傳出其在過程中「被歧視」。浮世以成敗論地位。不虛也! 中國人,近來熱嗆香港「國泰航空」的空服員歧視中國乘客;事出於,中國乘客對於要求提供「毛毯」的英語說成了要「地毯」,而被空服員嘲笑且相傳於同事之間。此舉,引來「中國人玻璃心症候群」的發作,以前的「百年民族恥辱」又被喚起。 回想過往到現在的大小敘事;別忘了!中國自己常欺侮鄰國,要求朝貢天朝和漢族的天子;中國人更常仗勢欺弱;對周圍的鄰人,常駡人「小日本鬼子」,「鬼島呆包子」、「高麗棒子」、「越南蠻子」、「夷狄番子」、「西番犬戎」,•••。 俺的老中同學透露著:中國廣大地域人口的互相歧視多矣!北京人歧視上海人,男人懼內而侍妻;上海人又歧視廣東人,後者好吃陸海空的各類野味。有意思地,以政治地緣上的遠近來決定歧視的程度。 上海、廣州的「城市經濟」較有發展;北京來的老中同學給的評語是:中國地廣人多,有歧視是多元文化現象,「夷狄犬戎」入中國則漢化,「被歧視」是異族同化進程中的自然現象。就忍著唄!佛教東傳中國,梵語讀音“अमिताभ"(Amitābha)現在不都習慣著唸「阿彌陀佛」?! 天啊!這樣的大國衆民,自以為是的心態,難怪會讓內外的弱者恐懼,活得沒有人的尊嚴。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哲學人生筆記 - 《對「進步的期待」》

 
 
 
表面上,台灣呈現各類訴求的争執和抗争,如同火山內部的激動力量。

有些人,為此而不安與悲觀,尤其敵國中國的「帝國主義」的領土野心,覬覦台灣的戰略價值而步步進逼,更加深一部份族群民心的焦慮感,為中國宣傳,放大力量的懸殊對比 ,進而自己先放棄在台灣的存在意義。這正是中國的統戰目的。

台灣人需要有危機意識,但是,不需要隨中國的統戰或文攻武嚇的節奏起舞,自己先贬抑台灣價值。

過去的歲月,如俺這一代的草民,對流亡的「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和虛幻的「國家神學」反感與排斥,正是其以中國為尊,「去台灣化」的反動勢力,迄今仍在掙扎;僅視台灣為工具,不是目的;也是各式不公不義與台灣深重苦難命運的來源。

台灣,在進入「後解嚴時代」的歲月已經三十一年,新的一代台灣人已經成立了。回憶「解嚴」前後的歲月,各種被壓抑的力量和意志,在俺行走台灣南北時,已經有感受到呼之欲出的各種社會力,認知到,那是新的時代即將出現的激動。那時候,也有不少人藉由各種途徑移民外國,不看好台灣的新時代。

如今,新世代的台灣子民已經出現,面對新時代的各種挑戰和考驗。俺自己回憶上一個世代和父母走過的他們的時代。比較起來,台灣已經有各式各樣涓涓細流後的進步。在自由的基礎上,永續的進步是可以期待的。

台灣人的強勁生命力,在民主的基礎上追求自我改善,將會深化「台灣價值」和「主體意義」。俺,已來到人生初老,仍然一直在期待中,讓台灣成為一個可敬的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法哲學筆記 -《時代與進步的呼喚》

2017年5月2日

時代在變,以前習以為常的舊制,可能只能適用於一代或兩代人;但是,「新世代」的出生和成長的環境,是與世界互動的;前輩世代,不可能再以自身的立場和視角抗拒時代的變化趨勢。

台灣,從「戒嚴時代」,進展到「自由化」、「民主化」的時代;我的人生,已過去大半了。在此過程中,見證也見識了時代的價值需求和變化;我始終堅定地站在自由開明的一方;內心一直有開放和進步的價值信仰;也算是「改革聖戰士」。

「改革」,是無止境的!目的,在建立正常的「台灣國家」;反抗外來的「虛幻政權」所加諸於台灣的「反動桎梏」;期待以後的世代,可以不再被神學的反動所壓抑,有自尊地和自信地為自己的前途作選擇。

「自由國家」和「開放社會」,是我的「全視野」;在於實踐時代精神所呼喚的「進步」。在此理念基礎上,我不是可以被歸類的「左派」、「右派」、「獨派」、「统派」;這些「派別」的稱呼或標籤,都是「智障的」認知;也是長期以來,台灣社會被「黨國神學」所奴役和所扭曲,而普遍地欠缺哲學思辨的「鸚鵡語境」。

重要地,自己在於信仰「自由」和「包容」的價值,知道自己的「可為」和「開放」,而能平易近人地和堅定不移地朝著理想的「聖山」前進。哲學,始終是我的自信來源和歸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後生新婦》

台灣人,在本土口語的風格上,有一些名詞,聽來後仔細地回味,頗有古意和詩境。兒子是傳宗接代,奉祀祖先的期望;女兒長大後,一般將嫁外姓男子為妻;同樣地,兒子長大後,一般將娶外姓女子為妻。家族,就經由異姓聯姻而繁衍傳承和成長。

妻子,稱丈夫為「先生」;丈夫稱妻子為「家後」;傳統的家族觀念,一切以「男尊女卑」為傳統。放在性別平權的現代視角去理解,總有些讓女人不平;也讓男人有些心虛。

「傳統」,也可以是一種「體制」,會形成一種穩定秩序的藉口;在家庭如此,在社會如此;在國家和政府更是如此;然後成為文化上,保守的倫理價值信仰。「體制」的延續,也會成為「封建」,讓身在其中的人,久之而被馴化,主動成為「封建體制」的捍衛者。

進步的時代精神,不是表現在物質豐盛的社會;那反而是人間不正義的「世俗場域」。真正的人性考驗,反映在國家存在的價值上。國家的存在,不是僅為了展現體制的權威;而是要讓人民受惠於進步的價值。

自由是基礎,平等是精神,正義是目的。在「前現代」的「封建國家」,宗教的教義成為行事的準則;東方佛教的「眾生平等」和西方基督教的「公義邦國」教義,都是信仰者在世俗社會感受到「不義」之苦而只能寄託於宗教信仰,期待來世的解脫。

現代社會的「平權精神」,可追源溯到「德國民法」的制定。「德國民法」,在帝國時代的1881年開始編纂;1896年8月公佈:到1900年1月1日才正式地實施;其間有近20年的漫長社會調整和轉制。「德國民法」也是「大陸法系」重要成文的典範;上承古代的「羅馬法」和宿敵法國的「拿破崙法典」。

「德國民法」之偉大,在於統攝「總則」、「債」、 「物」、「家庭」和「繼承」五大民事法權的規範。近20年的編纂立法時期,也正是「德意志帝國」走上「歐陸強國」和文明開化的世紀交替之際。影響所及,東方的日本也借鑑援引,成為「日本民法」;二者又成為剛開國的「中華民國民法」的典範。

人類社會的基礎在於「個人」和「家族」,並由此而衍生不同的民事法權關係。社會的文明開化進程是以「同理心」為出發點的。「封建」時代,傳統上,家法、族法、宗法、鄉紳權威,可以補「皇權」之不及。因此,納妾、休妻、閹夫、婆媳緊張,乃至「關門打小孩」;現在的「民法典」都有規範了,不可再任意而為了。

許多進步的修正,都是走出蒙昧灰暗的人際牽絆;讓「人權」更普及;更是因抗爭得以實踐的。當然進步是無止境的;每個人,能夠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之所欲施之於人」,二者之間進行辯證,正可以讓自己審視:在文明開化的進程中,"我是誰?"。

在德國求學時期,指導教授送我一本「德國民法」實施90年的「註解本」,厚達2,634頁,奇重無比;但是對我有極大的紀念價值。正逢時代的變異,友人分別娶媳和嫁女;收到了「喜帖」;我用母語讀到「後生新婦」,心情很溫馨;想到了當年慈祥博學的「老師父」的「贈書」已泛黃了;拿在手中,頗有「古意相通」的傳承。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