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被歧視」的理解》

圖片
「被歧視」, 一種相對於「歧視」在主客位置上的位差。總之,互看「不對位」的視覺上和心理上的偏差。文化的、宗教的、族群的、部落的、語音的,•••無所不在。 「被歧視者」將感受說出來的時候,必然是一種被排斥的、被看低的自卑和受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被歧視」來自相對者的「優越感」。每個生物系統都存在「歧視」和「被歧視」,關鍵在於「實力」,那才是「被歧視者」必須武裝自己的條件。 曾經貴為米國總統的川普君,連任失敗後回復「死老百姓」的地位,多案的官司纏訟,不免感嘆「被歧視」。那就是失去權力,也就失去特權;虎到平地被狗吠,很正常! 最近,台灣的郭大富想選總統被徵召不成,心理和自尊頗受創,支持者傳出其在過程中「被歧視」。浮世以成敗論地位。不虛也! 中國人,近來熱嗆香港「國泰航空」的空服員歧視中國乘客;事出於,中國乘客對於要求提供「毛毯」的英語說成了要「地毯」,而被空服員嘲笑且相傳於同事之間。此舉,引來「中國人玻璃心症候群」的發作,以前的「百年民族恥辱」又被喚起。 回想過往到現在的大小敘事;別忘了!中國自己常欺侮鄰國,要求朝貢天朝和漢族的天子;中國人更常仗勢欺弱;對周圍的鄰人,常駡人「小日本鬼子」,「鬼島呆包子」、「高麗棒子」、「越南蠻子」、「夷狄番子」、「西番犬戎」,•••。 俺的老中同學透露著:中國廣大地域人口的互相歧視多矣!北京人歧視上海人,男人懼內而侍妻;上海人又歧視廣東人,後者好吃陸海空的各類野味。有意思地,以政治地緣上的遠近來決定歧視的程度。 上海、廣州的「城市經濟」較有發展;北京來的老中同學給的評語是:中國地廣人多,有歧視是多元文化現象,「夷狄犬戎」入中國則漢化,「被歧視」是異族同化進程中的自然現象。就忍著唄!佛教東傳中國,梵語讀音“अमिताभ"(Amitābha)現在不都習慣著唸「阿彌陀佛」?! 天啊!這樣的大國衆民,自以為是的心態,難怪會讓內外的弱者恐懼,活得沒有人的尊嚴。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哲學人生筆記 -《「小時候」》

還找得到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嗎?‘’很土‘’的‘’樣子‘’,對吧?!或者,年輕時代的相片,‘’很欠揍‘’的樣子,對吧?!

不必傷心!俺不是出身貴族世家,「草民」一枚,就是那幅"死老百姓",欠管理的樣子。當然,這是從「權力者」的視角看出去的衆生黎民百姓的‘樣子‘。

但是,浮世多變,許多年後,自己也有可能,會登上大位。於是,很怕出身低,沒有‘’人君‘’出身的貴氣。

其實,人生的可貴,在於‘’作自己‘’,不必在意作別人視界中的‘’他者‘’。「自由人」,先從‘’作自己‘’開始!

俺回顧,七年前所寫的,以下這篇文章,浮現一個哲學問題:"命運的意義";以後,別再說:‘’小時候,不怎麼樣!‘’。
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美學印象筆記 -《孤獨是她一生的命運?》 


(2011年8月19日) 
宮廷畫師,在為王室家族成員和宮廷活動作畫時,除了必須講究精工技巧外,如果能夠意在畫外地呈現隱喻的現象,則這一幅畫作將是流傳歷史的經典啟示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世界名畫蒙那麗莎(La Gioconda),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讓人猜不透蒙那麗莎微笑的隱喻。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 — +1939年9月23日)醫師試圖從精神分析醫學(Die Psychoanalyse)的角度去解析蒙那麗莎的心理狀態;其實是想要探索蒙那麗莎的潛意識。

人無法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無論如何壓抑,潛意識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候,從身體的疏忽的部位流露出來。

我看到有關英國都鐸王朝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sabeth I., Königin von England, Tudor; *1533年9月7日 — +1603年3月24日)童年的這一幅宮廷畫,就先佩服宮廷畫師的觀察入微;畫師在眾多宮廷活動中,竟然能補捉到王室家族成員之間那一份巧妙難以直述的情結(Complector)。

依照佛洛依德醫師的理論,每一個人的話語行為表現都被潛意識支配;而潛意識又是童年生活印象的殘留。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言行舉止會逐漸被外部規範所馴服,同時壓抑本我(it / Es)和自我(ego / Ich)。

描繪十六世紀英格蘭都鐸王朝國王亨利八世(Heinrich VIII Tudor.,*1491年6月28日 — +1547年1月28日)家庭的這一幅畫中,前景的人物四人,先後成為英國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雖然有雄才大略,但是性格殘暴多疑,殺死許多對他有威脅的政敵;畫中出現他的二女一子,都是由不同的妻子和情婦所生。

這一幅畫呈現慈父與子女的親情互動,看似溫馨;但是卻隱喻著兩位女兒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在弟弟出生後,這對姐妹被賦予照顧幼弟的任務。父親曾經將她們的母親先後關進倫敦塔(London Tower)處以死刑。

大女兒瑪莉一世(Maria I Tudor.,*1516年2月18日 — +1558年11月17日)在父親面前以跪姿,表現出愛護異母所生的弟弟愛德華六世(Eduard VI., *1537年10月12日 — +1553年7月6日),以討好父親,乞求關愛的眼神。

同時,她的異母所生的妹妹伊莉莎白一世卻出現失寵背離的孤苦伶仃,孤獨地站到虛假的親情圈之外。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不是教會所承認的合法妻子,因此她的身世遭受非議。在她三歲時,母親被父親以叛逆罪,處以死刑。

國王亨利八世死後,由不到十歲的兒子愛德華六世繼位(1547年1月28日),僅在位六年就早逝。隋後,由異母所生、信奉天主教的姐姐繼位(1553年7月6日),成為英國歷史上有名的血腥瑪莉女王(Die blutige Maria I, England Tudor),大肆殺戮新教徒;信奉新教的妹妹伊莉莎白一世也曾經被她關進倫敦塔。

然而瑪莉女王在四十二歲的時候死了,伊莉莎白一世幸運地存活下來,並且繼承王位(1558年11月17日)。

鑑於之前父親和姐姐的血腥恐怖統治,讓英國分崩離析,民窮財盡,宗教對立嚴重,文化氣息貧乏;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實施寬容和諧的統治。她雖然信奉新教,但是學習超越自我的信仰,想要以天主教的聖母之愛作為最高價值。她放棄政治或情感上可能的婚姻,將餘生奉獻給英國子民。

她的豐功偉業讓後世的英國人歌頌不已;在她的時代,英國為世界產生威廉‧沙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 — +1616年4月23日)這一位偉大的劇作家,是英國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幸運。

如同歷史啟示錄一樣的這一幅畫,預先顯示出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孤獨失寵的童年,危疑驚駭的倫敦塔歲月,高處不勝寒的王位,伴隨她的一生,是何其不幸。似乎,早在她的童年就已經從這一幅宮廷畫中看出:孤獨是她一生的命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