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物質」的事實存在,「精神」不容易被述說和理解。以一個實例來說,「科技」究竟是「物質」,還是「精神」?
這個問題,在德文的學術語境中,傳統上,有「自然科學」(Die Naturwissenschaft),和「人文科學」(Die Geistwissenschaft)之分。
其中,被定義詞“Die Wissenschaft”,既是「科學」,也是「知識」;就是將‘’所知道的學問‘’留存下來。
隨著人類的生活需求的演化,「二分法」已經出現不夠明確而引起知識管理的困惑。歐洲許多創建在「中世紀」的古老大學,在學問分類上,曾以哲學為一切學問之本;此外,就是神學、醫學和法學。「大學」的目的在探究「環宇之學」。
人類的生活內容發生重大變化是從「工業革命」之後,許多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明提高了生產的效率。過去的學問分類,尤其是「原理」、「法則」的思想方法被從哲學領域中發派出去,成為「科學」所統轄的學問,例如:物理學、化學、數學、工程學。
然後,陸續繁衍和脱離學問的「知識大樹」,醫學也分裂出「人醫學」和「獸醫學」、「藥理學」,……,都被歸在「科學」的領域。看起來,科學的體系日益繁複龐大,連研究「人的行為」也可成為一門科學。
這時候,又涉及「經濟學」來湊熱鬧,例如研究女人的消費行為科學;或者,女人比男人善於理財的行為科學,應該很有趣。「經濟學」在遊牧和農業時代,早已存在,不是「顯學」;甚至,計較利益,似乎會遭天譴?
到了「航海大發現」和「工業革命」之後,「國內貿易」擴展至「國際貿易」和「重商主義」而重視盈虧計算的分析,以向各路股東有所交待;「會計學」、「財政學」、「經濟學」、「管理學」成為時代的「顯學」;屬於科學的分支。大學也迎合國家和社會的盈利思潮而設立「商學」,學習「發財」的知識?
不過,哲學家嘲笑經濟學家,猶如‘’在黑暗的房間找黑貓‘’;這應該是被數學家不甘寂寞,撈過界,跨行謀生計所致。許多數學家,恐無用武之地,於是應用數學分析的能力,在經濟問題上創建「數量模式」,以一大堆數學符號和公式,推演經濟預測。不過,大都失準就是了。
改變最大的時代,是電腦作為大量運算的工具,使得科學如虎添翼,功力大增。至此,是否可以說:“科技出自科學,與精神何關?”。看來,哲學被冷落而落寞了嗎?
不會!在哲學家看來,依然自信而樂觀其成;這一切現象,都是學問的精神在推波與發揚,猶如樹大必須分枝,種籽必須散播、生命必須繁衍以求延牘。
怎麼說呢?哲學家會對科學家說:“探索未知,哲學家必須面對黑喑而無懼,將征服的思想荒野大地交給科學家去鞏固佔領和經營荒地以成就文明。哲學家與科學家繼續努力和合作,讓人類脱離蒙昧和迷信,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