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8的文章

精選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哭泣著離去!」》

圖片
哭泣!像春天寒風中的雨滴;花容模糊矣!哭泣必然有難言之隱喻,只待精神分析解讀出可能的「潛意識」。 哭,先沒有淚,只是傷心;必須眼眶有湧水、精神狀態上呈現抽搐,以成「哭泣」的感傷畫面。人到傷心委屈處,愈想愈悲憤;再加上見到關心好奇的閒雜人,二、三句的打探,就更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了。哭泣!問題和故事就更複雜了。 台灣民眾黨的美女發言人公開哭泣著,要告辭黨職一償久未休息的倦怠疲累。俺,看著不知所云的美女哭泣;以哲學理解的方法進行邏輯分析。大致上,這是一場政治權力鬥爭失落後的「淨身出戶」。其中,隱含著功勞未得償,苦勞被冷落以對的不甘心。 漢語對話中,常聽到佔優勢的對手奚落敗者的用語:"哪裡涼快,哪兒去吧!";如今,當事人說要一償休息或出國的心願,應該是剛好的「出口」。 從敗者的精神出口去尋找療愈;俺的建議是,此地老東家無情無義又不留人,自己就先涼快一陣子,拋棄老東家無聊的鳥人鳥事。過些日子,天無絕人之路,必有另一片新天地。 敗者,若能學得理解名利和權力競合的本質和放下「過去」的不愉快;對比之下,那位柯主席每有理虧,就哭泣回家找媽媽、妻子;男人,被外界嘲笑為「媽寶」,格調差遠矣!俺,看著美女哭泣,開悟較多!

哲學人生筆記 - 《「桑梓青山」》

圖片
      「青山」,何僅「桑梓」有?‘’心有所絆‘’之地,都是「桑梓青山」。「詩經」的「小雅 . 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確實,出生的「桑梓」,童年所存的記憶烙印,最初也最深的地方,就是「桑梓」。 突然,台灣出現一個從中國傳來的新詞「北漂」,被有心政治操作的勢力,引為「選舉」題材。對台灣草民而言,「北漂」這個詞的語境是虚無的,甚至是無病呻吟的;既不浪漫,也無凄美感,與台灣本土是完全水土不服的「不知所云」。 在哲學的理解,之所以直指「北漂」的虛無呻吟,是因為與台灣的實境不符。在現實的「國家競争力評比」的報告中:台灣,被瑞士的WEF評為「超級創新國家」;自從「高鐵」開通疾馳之後,早已經成為「一日生活圈」,南來北往,環島行旅才是許多人的真實生活經驗。 台灣的國土空間不大,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看待,國境內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台灣人的「桑梓青山」;想要往返駐地與本家,只要沒有嚴重天災的阻礙,而自己有心走動,都能如願往返。 「北漂」,那是中國那個「南拳北腿」,地理廣闊的國土空間,跨省後的生活,可能就像出國後一樣的陌生。曾有「老中友人」自嘆,對中國地理和文化的理解,還得請俺指教。 人生,東西南北跑,比較像「渡鳥」,指涉的情境是自由,也是自己有選擇去留空間的「命運」;實在已經没啥麼無可奈何,非在特定地方不可。自己,若真地想回「桑梓青山」,或有心探望家中「親老」,買了車票就可以很快地到家。 為一時的選舉而背離實境,虛構無奈的悲情,在台灣強說外來語境的「北漂」,實在是既不衛生也没營養。

哲學人生筆記 - 《「反動者」》

圖片
      歷史自有進程的辯證規律,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畫上句點,逆向倒車回到「皇權專制」的「黑洞」。 中國的歷史反動不孤單,在台灣也有歷史舞台上的「丑角」,表演盡興而得意忘形,露出無知的言行;一言慨之:「反動」,也彰顯事實:“自由從來不乏敵人”,以各種話術包裝: 對於「不義的痛苦過去」,以所謂的“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做啥麼?”,或者:“如果當選「市長」,……,街頭政治的抗議、意識型態的請願,全部不准,都不准,……”。 無情無義又反動之輩,沒有過去前輩在「戒嚴時期」抗争和犧牲,追求政治自由,人民作主人;包括言論自由、人權和各種參政權,豈有渠等現在有機會參選,不顧自己的淺陋而說出反動心態。這是在向中國表態看齊嗎? 歷史有晦暗面,那些對「反動者」看似唱和給纘者,没有歷史的進步意識,可以說,都是奴隸心態;只在乎虛無的假議題:“拚經濟”;這與豬群爭吃槽食的只顧飽腹,有何不同? 對改革現實的憤怨不滿,失去權力而對奪回權力的饑渴,不以正途和進步力量,反而有反動者的醜陋現形,那才是台灣最不堪的風景。

詩人之國筆記 -《「哈佛」》

圖片
「衆生平等」,我佛慈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法空相,自由自在」/  「佛」,「無神論」,「悟空」即是!/  哈!哈!蛤?……哈啥?「哈佛」上瘾/  WHY?Ha+Buddha?/  眾生,想去「大學」"哈佛"!/  「亞裔」,入學的門檻較高!/  為了讓更多‘’非「亞裔」‘’,也能來"哈佛"/  蛤……?有這款「法刼」?  OMG!/  - 《「平等」的精義:本質上是「平等」的事,就不能以「不平等」對待!换言之,本質上是「不平等」的事,也不能以「平等」對待!》-

詩人之國筆記 - 《「空軍」vs.「陸軍」》

圖片
     「掃射」、「轟炸」,…密集地/  打得「陸軍」先躲起來,哀爸叫母/  真過隱!唯我獨尊/  「空軍」有「空優」,好棒!/  怪不得!「飛機」好貴/  「高射炮」、「飛彈」,…密集地/  射得「空軍」,不敢來,躲得遠遠地/  好膽,「飛機」別下來!/  「空中加油」?油庫在地上/  想佔領,還得靠「陸軍」/  扣住「飛機」,想上天,別想!/  「飛機」,只能飛過天空/  「坦克」,霸住機場/  「陸軍」,守住陸地/  「空優」,不好意思耶!只能“賞鳥用”/  - 《選舉,靠「打空戰」只是「放煙火」,即看即忘》-

哲學人生筆記 - 《「去」學「化」學》

圖片
      「化」,是一種趨勢和傾向;可以視為「移轉」,值得注意的概念,是去舊的「典範」和創新的「典範」。 日本的「明治維新」,「幕府將軍」奉還大政於「天皇」,就是國政制度和統治權的去舊和創新的「典範移轉」。另有「慶應大學」的創立者,思想家「福澤諭吉」的「脱亞論」,指出日本的文明開化的戰略方向,應該是以歐洲文明為典範。 「去」與「化」,是完成趨勢的必要力量,是「時間」的推移;在語言使用上,是"定格"「動詞」(verb)的語境,移轉成「名詞」的語境。 在不同的外語使用上,簡單地概括,英語中有「動名詞」,或"Verb + ing"。在德語中,類似地,"Verb +ierung"。顯然地,在不同語文的語境中都有相似的「化」的語意,以表述趨勢的方向。 有意思地,英語語境中的"Make"和"Making"的語境差異就有所不同,讓人自己去想像;前者泛指動作和意願,或者意指狀態和能力。 在德語語境中的動詞,"sanieren",指出一種「恢復」的「動作」和「意志」;若使這個「動作」付諸實現,可以用「化」中的名詞,"Sanierung",詞性是「陰性名詞」;指的是“復原中或整治中,使除舊迎新”。;通常用在法律的語境,企業在破產後的重整,使「法人再生」。 為何 "Verb +ierung"是「陰性名詞」?俺的想像和淺見,除了約定成俗之外,有可能隱喻母體的‘’孕育再生‘’的能力。 俺,觀賞「非洲獅群」的社會生態記錄片,一個獅群的「獅王」被外來的雄獅打敗驅逐後,「新獅王」對接管的獅群展開「整治」(Sanierung)。 一方面,「新獅王」先咬死「舊獅王」的「小雄獅」,只留下「母獅系」的母女,一方面使性成熟的「母獅」孕育再生「新獅王」的子嗣;這是(Sanierung)的兩面意義,「整治」與「復育」兼具的「化」學。 至於先「殺小雄獅」的殘酷,也可以解釋為「去勢」,先下手鏟除潛敵的奪位威脅。這是「化」的‘’反向‘’指涉,有「解鎖」的語意,英語用的字首,常見的是"de-",例如:「解碼」"decoding"。 德語用的字首,常見的是"ent-",例如:「反身動詞」

哲學人生筆記 - 《「獨立公民」》

圖片
      生活中,有些口碑印象,是靠口耳相傳;尤其現代網路和「無線行動」的影音傳訊,加速也加深印象。旅行導遊的經驗,俺認為,身臨其境的現實體驗才是真正的印象,好與壞的口碑才有說服力。 可惜地,音量與影像的頻率可以花錢製造擴大的傳播效應,可視為有用心,被夾帶‘’傳播者‘’的主觀意志和價值設定。這種現象,在民主政治的選舉中,愈來愈受用,形成「隔空烙印」的錯覺,也鼓舞「丑角」搶先機的效果。 换言之,本來應該嚴肅面對的「公共議題」和信守的「公益價值」,被「丑角」貶抑和輕賤。 於是,現實的問題就回到「保守主義」的意義;也就是,「命運共同體」有基本的法則,過去相信是美好的價值,迄今依然值得信守,未來也依然會如此。 當「命運共同體」內,「丑角」的表演反而成為「主角」,多少有解悶和娱樂的笑話;在笑過之後,依然仍要面對現實的困難問題。 這種現象的提出,值得警惕;但是,「命運共同體」內必然有作為中流砥柱的知識力量,不為表象所惑,視笑聲為雜音。 浮世,必有珍貴而值得信守的價值:抱樸守拙,謙和相待,追求進步,公義恆在,…,命運才得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被「丑角」褻瀆。這也是讀書人澄清浮世的意志。 俺,記住德國哲人「尼采」的警語:“正視惡的存在而自求超越惡”;另有自勵的銘言:“打不垮俺者使俺更堅強”。 混淆不可怕,只要自己有主見和價值信仰,自勵成為「獨立公民」,人就是自己的主人,不是被人役用的工貝。

哲學人生筆記 - 《「心情不錯!」》

圖片
      這裡所說的「心情」,先跳脱醫學所治療的「憂鬱」與「躁動」,而是從哲學的思考和遭遇的埸景或情境來「定格」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或許,浮世不知俺者,可能會認為「白目」或「自閉」。以上皆非也!俺以「數學語境」來形容,人的「心情」是「時間」的「函數」;假日之後的「上班日」,或「收假日」前的「夜班車」上,心情都不是理想的。何以如此? 俺多年的經驗,就是即將「身不由己」,那是即將面對未知的時間狀况。此種情形,常見於許多人都有的「焦慮」。因此,愉悦、輕鬆是‘’可欲的‘’心情,甚至可能還過度而有激越的表現,就是「高亢」。 至此,可以說,「心情」如「波浪」,不可能靜如鏡面,而是隨時有「波折」;在重要的時間點之前,是可能出現波濤暗潮的激盪。以上的分析,意旨在指出,何以浮世的改革或變易的舉措,總是引來抗拒。 理由,很明顯的,就是‘’打亂心情‘’,尤其好不容易平靜下來的心情。基本上,浮世眾人,大都是「反動派」,只要是涉及自身的利益損失,包括安逸的心惰。 换言之,「改革」,只要去改別人,革去別人的利益,自己都是旁觀的看戲路人,心情可能不差,還可以偽善地強調“支持改革,誰說不宜!”。唉!……唉!人的心情,哲學家的苦惱。 有一位曾經學多年德文而幾乎全還給老師的友人,本日相遇,「鳥話」說到半途,突然問俺:‘’如何以德文表述「幸災樂禍」”?俺知道,這個傢伙必然有「新仇舊恨」的「心結」(Komplex)放不下。八九不離十,與家中的「大內」在「冷戰」中。 只是,為何要用到「德文字」,難道漢語的「活該」不夠用?何況,「大內」又不是德國人,是台灣人;用「恁娘卡厚!」,既問候「岳飛」的母親「岳母」,又溫文有禮,盡到身為「半子」的禮數。 不過,俺還是與友人做了「交易」,必須先交待那檔「八卦鳥事」?才能換到德文字「幸災樂禍」。 終於,俺知道了,友人的「大內」不聽「老夫」勸阻,浪費銀子去整型兼打酸拉皮,結果成效不符預期,走樣矣!心情更差;總在鏡前怨來怪去,影響家人的「心情」。子女私下說:“家裡好像來了「後母」”。 老友,表面上旁觀不多說「鳥話」,內心「幸災樂禍」,「大內」要求「老夫」表述看法,虛情假意也好,就是不能惦惦。老友,突然想就以此情境,“重設”德文語境的能力,加強詞窠的印象。 俺,告知老友,也恭賀老友,‘’老婆換新娘‘’,賺到矣!至於,「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

哲學人生筆記 - 《「飲水思源」》

圖片
  「馬克思」哲學,用於解釋世界的客觀現象時,被「共產主義」的信徒,視為「先知」與「真理」,而意圖以主觀意志去改造世界。 殊不知,「共產主義」正依照客觀現象演化的規律,走上「自我虛無」的方向;正是應證:“客觀形勢的發展方向,不以主觀意志而改變”。 此項「無可力挽」的殘酷現實,見諸在「馬克思」自己的「世界觀」,就是“「下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此一規律。 經濟與社會的結構正是「下層建築」(Unterbau),政治結構正是「上層建築」(Überbau);「共產黨」自身的「上層結構」的組織強調「講政治」;以「黨意志」和「黨文化」支配「下層結構」的經濟與社會。 「中國共產黨」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失敗收埸後,以「改革開放」向西方「偷學」,再包裝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掩飾自身的「宗教殿堂」的虛無和破敗。 經過四十年的歷史實踐,「偷渡」與「竊取」西方先進技術所打造成「偷學」的「山寨大國」,仍不改本質上,「無神論」的「虛無化」和「黨國化」。 以「現象學」分析:“凡虛假的必然面向真實”;結果當然是「無以為繼」。世界,正是來到此一客觀形勢發展的進程:「米國」以「川普總統」的「有神論」信仰,對走回「皇權專制」的「權力黑洞」的「共產中國」展開「剿共」的對抗。 在戰略對抗的實踐,「米國」對「牆國」的「下層建築」結構,展開「海嘯式」的「波浪攻擊」,對困守「上層建築」結構的「共產中國」的「統治集團」,展開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剿共」;意在從經濟上的要害「刨根」,以捲起「社會意識」的海嘯,動摇集權與反動的「政治堡壘」。 「資本主義」鼓勵追求進步以致富;作為配套的「法治主義」鼓勵守法和公平;法律(Jura / Law)也是規則(Gesetz / Rule)。 換言之,國家舆社會的進步,應該來自光明磊落的競争;必須遵守規矩,不可「偷渡」與「竊取」,否則即是犯了「有神論」的禁忌,引來「十字軍」的討伐,也就不意外了。 在「基督教文明」的歐洲城鄉,常見宏偉的教堂;考據建築的時間,有的跨越百年以上;漫長歲月中,有些資金取自經商致富的商賈的奉獻。有的移民到「米國」後,也捐輸給教會興辦大學,讚助文教與慈善義行。奉獻的本意,在崇榮神的恩典;以漢語語境之喻:“飲水思源”。 回顧歷史的文明進程;若無「米國」為首的西方文明的價值和「資本主義」的成就,也大方地分享先進的技術與知識,「牆國」何需

詩人之國筆記 - 《「生氣道」》

圖片
資源,「想像力」算其中之一/  來自「人力」/  人的獸性大發,發火的「力氣」大!/  善用,也可以「發電」/  駡來駡去,打來打去,再苦勸「熄火」和「消氣」/  浪費資源,可惜矣!/  徵求「愛生氣的人」/  配置到「發電廠」就業!/  輪流「生氣」,推動「氣輪發電機」/  來矣!電來矣!/  「氣人」愈多,「生氣」愈多/  送電到「開關場」/  三四五KV,再降壓到一六一KV/  「變電站」,再降到二萬五KV,……/  二百二KV, 一百一KV,各取所需/  鐵路電氣化、工業用電,商業、家庭/  來矣!電來矣!/  「發電廠」的食物需求大增/  吃飽矣!去輪班再「生氣」!/  再生能源,有「氣人」就有電/  「充分就業」矣!/  醫院,生意興隆/  「心臟」外科,「心血管科」/  醫生,累到「没氣」/  「葉克膜」缺矣!/  -《「氣人」折損率高,別「生氣」矣!》

世界小事筆記 - 《「有事不妙」?》

圖片
      浮世多變,表裏不一;「牆國」,不久前才自誇:“強了!我的國”,孰知,“衰了!”。 「米國」,也是不久前,還醉在“米國再偉大!”的夢境裡,孰知狂風暴雨來自東南方的「大西洋」,順風推倒牆;另一埸「股市颶風」也横掃「牆街」(Wall Street)的金融市場。進而,影響歐洲和亞洲的金融市場‘’一面倒‘’;‘’慘了!俺的世界‘’。 浮世表裹不一的表象,本質是「心理作用」;國家,因此可自強也可自衰,就看人民如何被國家洗腦而自吹自唱?吹破唱衰,眾人樂觀或悲觀,表現在金融市場的價格指數的走勢,有上有下。 希臘哲人「柏拉圖」的古典高見:“世界,對於你,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對於俺,就是俺所看到的!”。 相對於古典,現代的國家,建立金融市場的交易制度,讓貨幣在那裡跑來跑去,市場的交易競價讓商品的價格波動,創造虛擬的交易量,以創造國家虚擬的財富,和讓窮人有翻身的美夢,保障富人更有「金權」。 “金錢讓世界轉動!”;既真實又虛擬;你的國,忽然強了;俺的國,奇怪耶,怎麼就衰了?“。浮世表象,究竟何者為真? 俺的淺見,強與衰皆非真的,「騙子」才是真的。許多國家設有「宣傳部」,或美女「發言人」,負責對外說大話、假話和謊話。久而久之,對內,人民也相信,“假如俺是真的!就是真的!”。 其實,俺不喜愛用“其實”這個「鳥話語助詞」,那好像平常不說的都是假的;說了,就是要掀人的底,拆人的臺;漢語多隱誨和藏詐可見。 怎麼辦?不過,聽說有一位番人指控的Liar開示:“事情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其實」,“說真的”,‘’實在‘’,“再想想!”,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唉!沒的事,反正,浮世就是騙來騙去,騙到不知誰騙誰? “強了!你的國!”,那又如何?忽然,“慘了!你的國!”;那又與俺何關?反正,浮世只是像鳥兒正常起降而已。 「有事不妙」的驚慌,對於俺,永遠只是「小事」。俺在青年時期,早就被‘’黨國內建‘’「處變不驚」的「勇敢晶片」。‘’說真的‘’,“其實”,這款「心理建設」的「勇敢晶片」,俺是給予肯定的! 反而,那些「黨國」的徒子徒孫,現在流行玩「自己嚇自己」的「假新聞」和「自己捧自己」的「假民調」。‘’實在‘’,‘’說真的‘’,“宅門沒落,子孫不肖,對不起黨國祖靈,讓人見笑”。 浮世還有啥大不了的「大事」?太陽和月娘都正常上班!平常,浮雲過眼和季節流轉,今天又逢秋風秋雨。

哲學人生筆記 - 《「光的遊戲」》

圖片
「黑暗」,無所不在,包括在人的心裡角落;「黑暗」,也恆古存在,宇宙從其中「大爆炸」(Big Bang);於是有了「光」。 人們,習慣「光明世界」,總認為「黑暗」可惡;然而,「光明」來自「黑暗」而有了「時間」與「空間」。痛恨「黑暗」,如同嫌棄自己的「出身」;別忘了,「抹黑」與「挖黑」或「掃黑」,是人們樂此不疲的「季節遊戲」;「黑暗」都是指向「別人」。 哲學的理解,不是要還「黑暗」公道,而是要直指人們的「偽善」,或氣噗噗地自認「高尚」。看穿了,就是自己標榜「光明」,不容被「抹黑」、「沾黑」。 尤其在「選舉季節」,表面上是與「別人」比「光明」的戰爭;實則,是與「別人」比較「黑暗」的競爭。民主國家,有定期舉行的「比黑季節」。 這也是「民主」的優點;藉此「比賽」,讓人們正視「黑」、「黑暗」的存在和「惡」的積極意義;就是人們要自勉,超越「黑暗」與「惡」,包括自己的內心角落,迎向光明和高遠的目標。 於是,為「大爆炸」歡呼吧!有「光明」真好!「光明」可以與「黑暗」對比,看清彼此的不同。至於探究「黑暗」的本質,哲學已交給科學,正在研究宇宙「暗黑物質」,究竟存不存在? 人們,喜愛「賞光」,「光」也就得寵,在地球的南與北兩個「極區」,每年有各自的「永夜季節」,「黑暗」主宰時空;此時,也是「光的遊戲」季節。 那是「太陽系之父」發怒,吹出的「太陽風」,來到地球的「極區」,與地球「大氣層」的表層接觸,「氧分子」與「氮分子」的化學結合,激發光的興緻,在黑暗的時空,出現 「極光」(Polarlichter) 的舞姿,戲弄黑暗,以各種變幻顏色的形狀表演給人們「賞光」。 人們,除了在北歐的「芬蘭」北部「拉普蘭」(Lapland),可以拜訪「聖誕老公公」外;每年的八月中到次年的四月初,還可以到「洛凡尼米」(Rovanimi)「賞光」,那裡正是「光的遊戲」季節。 影片: 「極光」(Polarlichter) 來源:「 ZDF heute 」和「 All About Lapland 」

法哲學筆記 - 《「問答的技巧」》

圖片
浮世人生,若想以名歸實,容易誤會徒生!浮世聽「名」,尤其「番語」,未入說者所理解的「語境」,只知梗概, 就喜怒哀樂皆有;却未必能「究實」。 "理未易察,事也難明",是也!以下法律的攻防案例,可供浮世草民改進對話的「高度」: “某國”,以「騙道立國」,「騙子」出超;却有"某人",因被一位「外國人」在回答疑問句:"「某人」是不是「liar」?",給出了"yes !"的回答,“某人”,聽說後,就氣噗噗地,具狀去告這位「外國人」。 這,……,太"膝蓋式"的反應,也缺乏"幽默感"!可能,"某人"的內心焦慮於那位「外國人」說出不利於自己的"事實"。這種心理素質,在法律攻防的實務場域,是呈現典型的「嫌疑人」所表現的「心虛」,急於脱困。 當然,原來"問話"的那個人,也不夠嚴謹和高明。當時,「提問人」若改用「否定式問句」:“您認為,某人不是「liar」吧?" 「外國人」,當時只要說:" You can not say that again! "。結果,好像"樹上掉下的桃子,砸死路過的鴨子"。

哲學人生筆記 - 《「米國十字軍」》

圖片
      「米國」,在對「牆國」的經濟戰争中,明顯地,應該是已經取得「主場勝」。接下來,「米軍黑船」被「有線電視CNN」報導,即將東來「客場戰」。 歷史,有客觀呈現的規律發展趨勢,要素是「時間」;動能是「經濟」。這項理解是俺的「唯心主義」的表述,而且,俺服膺「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在「對外開放」、「公平競爭」和「法治規範」的基礎上,才能實踐「善的價值」。 「米國」,建國之前,是歐洲「清教徒」移民的「新大陸」;甚至被比喻為「上帝」的應許之地;「清教徒」有「使命」在身;回報和崇聖此一恩典,就是勤奮自律,普及善願。 對此,德國社會哲學家「韋伯」(Max Weber)在經典著作「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已有論述。 「清教徒」的先人,在「老歐洲」,無論是「歐陸」或「英國」都曾經受到專制王權和「天主教」的壓迫。 在「米國」東北的「新英格蘭地區」,可感受建築型式和民風,與在英國、歐陸的德國中、北部地區的風格相近,可感受「清教」的教化是普世的感應和見證,以無愧於「上帝選民」的「恩寵」。 放在國家價值的見證,「清教徒」移民認為:"國家是不得已的必要之惡",為了實踐作為人生而平等,發揚自由的價值,國家的建立,政府的運作,必須完善民主和嚴格制衡。 同樣地,此項「國家哲學」被以「使命」外傳擴展,必然與世界上至今對內專制、對外侵略弱小鄰國的「極權國家」敵對。若從地緣戰略的爭奪概觀:「米軍黑船」東來,固然,意在捍衛「米國」在西太平洋海權的國家利益;若從歷史和「基督新教」的視角出發,視為「米國十字軍」也可以。 附記: 「黑船東來」曾經迫使日本幕府「開國」。對庶民也有故事可傳說和演唱。 以下,「島津亜矢小姐」主唱 的演歌浪曲 《お吉》 ,即是說唱苦命民女「阿吉」的命運。 ――――――――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黑船東來」啟示錄》2018年3月18日 米國總統「川普君」在「台灣旅行法」案即將自動生效的前刻,「臨門」再補上一脚,簽上「大名」;有特別的意義,代表憲政制度中掌握行政權的「總統」主動地為該法案的可執行加以「背書」。 中國「天皇」想拉台灣人跨海過去當「天朝皇民」;米國總統却想派「大官」跨洋過來台灣,自己先開闢航道。從地緣戰略競合的角度觀察「三國大勢」:俺的理解,呈現「天朝傲慢」與「黑船東來」的歷史再版。 中國,雖然自認「大國崛起」,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上,却一反

哲學人生筆記 - 《「生與死的價值」》

圖片
    很難以想像,在一個標榜“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和“厚生載德”的文化傳統裡,「死者」仍不得安寧,被政治利用,被榨取「剩餘價值」,出來參加「公民投票提案」的聯署。 「死者為大」,應該是一種人性上和情感上對「人的尊嚴」的基本尊重。社會上的普遍態度,對於生命,是「慶生畏死」,只知生不知死。人從何而來?人死後又如何?哲學家的觀察,“死者總是別人,仍與自己有距離;甚至不相信,自己是走向死的存在”。 關鍵在於「時間」,每個存在的人都是依著「時間」折舊。也因此,「死者」被尊重為「往生者」。「生者」對「死者」的想像是「死後萬事空」;在「佛教」的語境是「諸法皆空,諸行無常」。 於是,「生者」面對「死者」的態度,被鼓勵是「自肅」與「放下」。對「生者」已無能為力的「活人」,只能寄希望於「死者」的「剩餘價值」,欺之於「死者」已無可控訴;未免太「失格」和「無品」。 浮世行走的基本法則,老弱婦孺不可欺,何况「死者」?在法律上,「自然人」的定義,‘’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死者」已無行為能力;每家每户都有往生的先人,而必須以慎終追遠的虔誠心「自肅」,以面對「死者為大」的傳統,不宜去「政治動員」。 「黨國」時代的「總動員法」的咨意妄為已不可恃了;「生者」的自尊自重,‘’作為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尊嚴不可被侵犯‘’,有此項價值信仰,是「生者」的義務。

世界小事筆記 - 《「被統一」的故事》

圖片
      每年的十月三日是「德國統一」的「國慶」;根據「德國聯邦統計署」的最新統計報告:東西德國統一以來,東德流失兩百萬的人口,剩下一千六百二十萬人口;同一時期,西德增加五百萬人口,達到六千六百萬人口。 這項人口分佈變遷的長期趨勢有什麼意義? 人口,是國土空間裡的「生產要素」,也是對場域機會的認同。如果可以「選擇」,也就是有「自由」,人口會往發展機會較多的方向移動。 「德東」,在統一前,是實施「社會主義」的專制極權制度,「被統一」於實行「社會市場經濟」、自由民主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也就是西德維持國體不變,而東德自己舉行「公民自決」,取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改為以歷史上,也就是「東德」建國前的五個「邦」,參加已有十一個「邦」的「西德」的體制,成為總數十六個「邦」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當年,俺正在德國求學,也把握難得的歷史機會與題材,研究「統一合約」的結構,在「國家法哲學」、「合約公法學」的領域,寫出「德國統一的國家合約專論」和提交到「專業討論課」上,與德國同學分享,也得到「公法學」指導教授的肯定。 記憶中,當時有一位同學詰問:“「統一合約」的設計,可以看得到「平等精神」嗎?你有看穿「國家陰謀」嗎‘’?俺笑著回答:“謝謝你的詰問,東德經濟崩潰,別無其他選擇下,只能出賣自己被西德買下來,双方都有「國家企圖」,這是我作為「外國人」應該使用的「修辭學」”。 此一回答,引來「與會者」和教授哈哈大笑。當時,西德開出的初期「簽約金」是建立「東西德貨幣同盟」,承諾互换匯率為‘’一比一‘’;等於東德人民手上的「國幣」比之前的幣值升值五倍;西德讓東德人民增值五倍的財富。 統一以後,西德仍將長期挹注德東地區的重建資金,拉近東西德人民的生活水準。這是表面上的「統一成本」。此外,還有看不見,却感受無所不在的「分歧」,有待長時間的磨合,重新成為同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新德國」。 在統一之前,東德的「西德政策」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東德的「領導人」曾說:“「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水火不容的”。奈何,「社會主義」的國家使自己失敗而竟然淪落到必須出賣自己「被統一」;實在是敗者自敗。

詩人之國筆記 - 《「器官」》

圖片
國家,設有文武百官/  「器官」,重要嗎?/  想一想!/  「器」,有容/  「官」,有權/  有容可大,有權可威/  不是「雞腸」,也不是「鳥肚」/  這樣好的「器官」,當然重要?!/  自摸「良心」一下,即是!/  咦!!??啊…,「良心」是「器官」啊?/  啊!……,早就‘’被狗吃掉了‘’!/  不可思議!竟然還活得很好!/  - 《「良心」,國家最重要的「器官」》-

世界小事筆記 - 《「自閉一條龍」》

圖片
各種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對抗米國的「關税戰」已經失敗。礙於「死要面子」和領導人患了中國的「國粹病」:「死要面子」,而換個說法:“戰略轉進”,由「改革開放」改為「自力更生」;换言之,就是「關門换褲子」。 最能體現「改革開放」戰略的政策,莫非在經濟場域的「國際貿易」,與世界市場接軌,尤其與「資本主義」大國和民主法治的大國交換「比較利益」,以完善「市場經濟」的建設工程。 不以此途徑深化改革,而自憐自怨於以「米國」為首的「反華勢力」又對中國實施「單邊主義」的霸凌,實在是典型的「國粹病」, 也是「不治之症」。 過去,「改革開放」就是要先從精神上認知自己的落後和不足而「實事求是」。如今,中國倒退回去「自立更生」的戰略;既然自溺於此,那就不妨同時「閉門思過」:為何‘’Uncle Sam‘’「米國」修理「牆國」,有不少「台灣郎」叫好給讚? 實在是「牆國」以往對台灣的惡劣行徑不得人心和同情,於是只能心灰意冷,「放棄壞阿斗」! ――――――――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顧影自憐》 - 2014年10月1日 - 有時候,影子會嚇到人;甚至,時辰不對,還會嚇壞自己。中國強勢在香港全面管治,背棄實施《一國兩制》的國際承諾,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中國的身軀龐大,陰影籠罩的範圍也大。尤其,中國以龍作為民族圖騰,而龍的身形扭曲,投射的身影也就擴大扭曲。鄰國,活在龍的陰影籠罩之下,想必坐立難安。 鄰國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其實這太消極了。積極而言,各國應該樂於與中國玩《遊龍戲鳳》的;也就是為了現實的國家利益,而與中國平等互惠和友善相處。 中國,長期的立場,一直認為世界上有邪惡的《反華勢力》,企圖分裂和弱化中國,包括《和平演變》,或者《寧静革命》。這些勢力,都是中國堅決反對的。遵守與尊重合約、協議或口語承諾的法律價值,中國的態度,是以政治力解釋而立場被質疑的。 法律,是生活經驗的理性秩序總結,讓人群的互動有規則指引,也是最低的道德和習俗的規範。進步的法律思想,反映著民族的智慧和國家的意志理性,在官方的政策、文書和話語中,表現出多元價值和嚴謹自制的文明。 國家與民族有智慧,就愈能表現自信,以平等和外國相處。中國,即使在實踐經濟的《改革開放》戰略,取得重大的成果;但是關於國家《政改走向》的戰略,却毫無安全感和缺乏自信,因此對於《普世價值》的實踐,常以高亢強硬的立埸反對。 顯然地,中國的民族心態,一直未從

法哲學筆記 - 《「帝國戰争」的「後創傷」》

圖片
在「國家法哲學」的觀點,「戰爭」是國家的“本事”和「權利」;但是「義務」,‘’收拾善後‘’的政策措施,以及社會上、心理上的和解、慰呢? 對外駐軍和投入區域衝突的戰爭,對於「民主共和國」,即使經過代表民意的國會表決通過,其意義,依然與歷史上的「帝國戰争」無異,都是為了擴張本國的領土和國家利益。 只要有「帝國戰爭」,現役軍人和退伍軍人都將或多或少,或重或輕承受戰争的「後創傷」。在「國家法哲學」的思考上,就是個人的意義何在?為誰而戰?國家可以代表正義?傷亡之後,有何價值? 有的「帝國」,資源豐富可以完善軍人的福利和復元的政策措施,社會的再整合能力較強。依然有社會的集體「後創傷」。 為何有「帝國戰争」? 「米國」,必須以「帝國戰爭」維繫世界帝國的「存在感」,就是「米國偉大」和「米國利益」至上的「超級強權」地位。 「俄國」、「中國」,以軍武閱兵或耀武揚威,展現國家的「可戰形象」;然而,軍人離開戰場或軍隊後,復元的多方面問題才開始。常見集體走上街頭請願或示威抗議。 問題所在,主要是福利縮減、身心創傷和意義迷失,價值失序,怨恨和不滿;主要在於政治、政策和社會上的‘’被定位‘’,或者,沒有得到相對於過往奉獻的應有的尊重。 服役與戰場上歷經戰役、近場的爆炸,或同袍、平民在自己眼前的傷亡倒下,之後餘生的驚嚇陰影和午夜噩夢,經常失眠,暴怒、懷疑、擔心遇難、身心的傷害後遺症,可能是終其一生,既是「英雄故事」,也是「倖存故事」的回憶。 德國,在歷史上,被「戰勝盟國」的歷史定位為「好戰國家」;兩次「世界大戰」皆以「戰敗國」投降;於是,國內民意以「不再戰爭」(nie wieder Krieg!)的信念自勉。 在軍事上,「聯邦德國」曾經避免「聯邦國防軍」參與國外的「駐軍任務」(Einsatzdienst),即使德國是「北大西洋公約」的成員國。然而,「德國統一」後,自許為「大國」,有「帝國」的榮光遺緒,替德軍找機會出兵國外。 一九九二年起,「德國聯邦國會」決議,以「北約成員國」和「聯合國會員國」身份,參加中亞和非洲動亂地區的軍事「維和任務」。 此後至今,已有三十八萬人次的德軍外派,已有一百又八名軍人死亡。那些歸國後退除役的‘’倖存榮民‘’,可以說,此後都是「受傷者」,身心都有「創傷」。 「帝國戰爭」,政治上,似乎不可能真正地結束。倖存的榮民,帶著「後創傷」,數著曾經獲頒的「英勇勳章」,來到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