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神嗎?“,總統競選辯論會上,一位參選人如此問向其他二位競爭者。很奇怪的問題;信不信是每個人內心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如此問別人,是想要表明自己有信神;暗示那些不信神或「無神論」的人無可依靠嗎?
信神,不等於信教;前者,若信仰金錢萬能,將發大財;那是信「財神」嗎?若認為喝酒可以澆愁,那是信「酒神」嗎?類比推演下去,浮世諸神,多不及備載;人在那裡?恐怕,信神是「造神」的先期準備,「因信造神」,自己等著被「異化」,造成一尊被供奉在神殿上的「人造神」。
浮世的極權尃制者,就是如此逐步被追隨者供上神殿的。信仰,是高尚的價值體系的選擇,而奉獻自己以成就理想美好。距離自己最近的信仰,不是自誇自己「頭上三尺的神明」,而是「因信稱義」,讓自己安心的思想,信仰就在每個人的頭腦活動中。
_______________
詩人之國筆記 -《「碎碎唸」》
母雞,看著公雞,.../
呼呼大睡的疲累/
每天,跟著太陽起烘/
睡眠不足,真是累啊!/
但是,又奈何!/
該醒來的清晨,就怕錯過/
也不能讓太陽睡過頭/
へ!あなた,wake up!/
起來!快給太陽 " Good Morning Call "!/
黑暗的世界,在等太陽起來/
趕走黑暗,帶來溫暖/
...???/
公雞,夜裡凍壞了;看來掛了!/
母雞,看著依偎的小雞/
快!wake up!/
媽的蛋,還沒下!/
相關演歌:
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瘋狂和喃喃自語》
- 2017年1月2日 -
在一個半世紀前,也就是十九世紀下半,出身於「基督教」神職家庭的德國哲學家「尼采」;伴隨他成長的過程中,家中成員,大多是女人。倍受女人愛護的「尼采」,在那個以「基督教」神學為主流精神的時代,「尼采」的哲學思想,頗受側目和爭議。
「尼采」,以「反基督」和「重估價值」的論點,解構當時德國社會長久信守的秩序(Ordnung) 和「基督教」所強調的價值。以現代的用語,「尼采」是"非主流"的"邊緣人";他的哲學,意圖重估從神學所衍生出來的價值,和顛覆"主流"的"建制"。
歷史的發展,在世紀交替的二十世紀元年,「尼采」帶著瘋狂和喃喃自語,終於閉上看穿世界的慧眼;他交待妹妹遺言:"不可讓神父或牧師來主持他的告別式"。「尼采」的耽心,是可能發生的;神父或牧師會在那個場所,藉機說他的壞話。
「尼采」的「反基督」,至死不休,有哲學家的固執,咬死不放棄自己的價值信仰;那是神學的天敵。進入二十世紀,歐洲的各類社會運動和思想,風起雲湧;也爆發兩次在歐洲的戰爭,擴及世界上的許多國家。
時代精神和社會意識,對文明發展的影響,有「波浪效果」只要世界上各國的相互聯結愈深,愈無法避免外來的「作用力」。去年,英國脫離歐盟和「川普」先生當選「美國總統」,呈現「民粹」的"顛覆"效果。
長久以來,被奉行的「整合」和「秩序」的「建制價值」,已呈現無能為力的虛弱。客觀上,世界呈現加速淘汰;「百年一系」的價值秩序被質疑。然後,被「解構」;「權威」失去被信任,令人不耐、被嘲笑和被質疑背信。
在此場景之中,自居"主流",將如同「尼采」時代的「基督教」,神學被解構;現代,則是進入「反基督」以來的另一次「除魅」的時代。紳士和淑女的風格,神職和政客的話語,掩藏不住虛偽和偽善。
「尼采」,曾經期待「超人」的出現;等不及,而自己以瘋狂告別世界。哲學人生使「尼采」瘋狂嗎?胡言亂語"解構"時代的「舊秩序」和重估其中所依附的「舊價值」,曾經面對誤解和排斥。
比起來,現代「民粹」的「解構」,有「喜劇明星」的表演效果,觀眾的掌聲可遇不可求。哲學的「解構」,在「尼采」身上,有「悲劇先知」的預言效果,在哲學的「思想史」上已經得到歷史地位:"「尼采」焦慮於時代精神的蒼白和衰弱而瘋狂"。
附註:
本文中,所附「尼采」的文獻圖片,引用德國「Rowohlt -rororo叢書」(rowohlts bildmonographien)的「圖片歷史文獻」-「尼采」單冊的封面和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