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 《「湊上去」》

圖片
最早開始「走市集」,是在初中二年級時,學校對於俺這種第一屆的學生加強了課後輔導的時程。於是,晚上八時才下課,俺沒有住宿在學校,而是頂著夜風或寒雨,騎鐵馬回家;次日,趕早出門又去上學。 當時,真有苦日子輪迴的無奈。然而,對台灣政治現實和不公不義社會結構的理解,也從那時得到啟蒙;趕上有限度的「中央民議代表的增補選」活動,在晚上回家途經台北市南機場附近,有黃信介、康寧祥,•••等「黨外」的演講,俺禁不住調轉鐵馬,騎到場子附近旁聽。 當時,總可以察覺有「便衣卒子」埋伏監視;另有一個特色,就是有湊上來趕集的烤香腸、彈珠檯的流動攤販,跟著遊走不同地方的場子,還提醒俺場次路線時程。 寒風中,行動燈光下,燒烤香腸的煙氣和煮玉米的熱氣似乎襯出台灣民主抗爭意識的生機。俺就如此地,理解和接觸台灣這片土地上庶民渴望自由民主的真實面,反而對於在學校課堂上屢考高分的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更疏離,更有批判性的質疑。 之後,隨著台灣自由化和民主化的進程,來到高中、大學,陸續接觸和認識台灣歷史、地理、人物,一路站在台灣這片大地上的自信;看到台灣的解除戒嚴和解構,年紀也來到人生初老,思想能力更能洞察現象直探本質。 說來,俺很懷念初中時期的好奇、叛逆歲月,下學後不趕快回家而是去趕民主運動的「黨外市集」,湊上去買一支烤香腸或水煮玉米充饑,甚至再玩一把打彈珠檯,到演講收場才回家,已經是晚上十一時多了。 台灣的民主已從「黨外」發展到「多黨」,俺也不再去趕市集的造勢場子聽演講了!許多新興政黨,淪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自己政黨對台灣的國家願景,而淪為「政治地攤黨」,以話術媚俗於社會;說來說去,就是賣劣質的「中國神器」,迷惑社會必須相信「中國皇帝」,沒有靠中國就會死。 這般虛無現象,呈現給本土台灣人看到的是,到中國北京趕集,凑上中國,替中國說好鬼故事。俺自傲於青少年時期湊上去的民主洗禮和啟蒙,使自己現在能看清楚和拒絕那些賣假貨的趕中國市集的走卒子。

人生故事筆記 -《「活過來」的喜悦》


已暖又寒,本日,四月十二日,是基督教國家的重要節日「復活節」。俺對此一節日氣氛的「初體驗」,是從在德國求學的第一年開始的;而且,先從體驗北國的春寒氣候和「栗子樹」萌發青綠的葉芽,認識到「復活」對生命的意義為何是可喜的。 

德國的大學,每年有冬季和夏季兩個學期;各邦的寒暑假略有先後;不過,都照著季節學期授課。業師除了關心俺的學問進度,也照顧到俺在異邦的生活;真是師徒以「衣缽相傳」。師父推薦俺,入住天主教的「聖方濟修道會」所設立的修道院,以東方異教文化來的「非教徒」客居,俺受到修道院各級神職和神學士、修女們的熱忱禮遇和生活上的照顧。 

多年的修道院生活,俺一點也不見外,恪遵業師的鼓勵,‘’尊重與對話,讓自己成為「跨文化」交流的「信使」‘’。師父曾說:“咱師徒都是哲學家,以「精神貴族」自我期許,以「國家之敵」為傲!神學士們會敬畏哲學家的!”。實在有意思!師父,老人家平常愛說笑,慈祥又輕鬆有趣,應該是已參透生與死的存在意義。 

修道院的院子裡有一棵又古老又高大的栗子樹;每年的深秋,大約十一月底,樹葉變成金黄色,每日隨著秋風凋落。到了十二月下旬,初雪將至,已落葉殆盡,一片蕭瑟的北國意象。修道院裡的修士大都返回故鄉準備過「耶誕節」和新年;大學的長假也在此時展開,等到新年後復課。 

俺,遠自東方來,每日依然上大學的圖書館,或到修道院的神學圖書室查閱和寫作;在預期中,初雪已悄然而降。修女嬷嬷帶著喜悅佈置聖堂的耶誕裝飾;俺是男丁,義不容辭爬上爬下幫忙。 

有一年的「復活節」前兩天,神學士們又返鄉回去過節,修道院出怪事,廚房的大冰櫃故障掛掉又復活;主廚的修女嬷嬷,未注意到食物的鮮度已變質而讓少數幾位留院的神學士進食。俺也跟著群聚而食物中毒,在深夜過敏發作,坐卧皆難安;又聽到外面有救護車接近,也有動作急促的聲音。 

俺,只是奇怪,院外在為誰忙碌奔走?自己撑著起立,找到一位流亡的「老中友人」贈送的「黃蓮丸」,吞服下去,先撑到天亮再說。不知幾點了?迷惑中有人敲門多次,原來是院長「雅典娜」嬷嬷來查詢;問俺有無不適?還告知,發生院內食物中毒感染,已有多位留院的神學士,深夜被救護車送急診;只是奇怪,為何俺没呼救?現在需要去急診嗎? 

原來如此!俺說明自己的案情,此時已没事矣!看來又是一尾活龍。當時,陸續有三位修女嬷嬷靠過來關心,知道俺報平安没事;院長喜從中來,想拭去眼角淚水。修女們在院長帶領下,低頭為俺的復活禱告謝恩。 

中午,俺走到栗子樹旁,看到春寒中的陽光下,栗子樹已萌生新葉矣!再過三天,大學的夏季學期即將展開。下午,先去面見業師面談課業,也告知案情的經過。師父老人家脫口而出:“謝天主之恩;復活節快樂!‘’ 

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彌賽亞」》 

2016年12月16日 

一年匆匆,又到年底;記得在德國求學的歲月,每年冬天的初雪降臨後,大概就是十二月中旬過後,距離「白雪聖夜」僅有大約一週的時間;然後就是過新年。 

當時,我客居的「天主教」修道院,洋溢著「聖夜」將到,新年不遠的快樂氣氛;神父和修女滿臉慈祥和藹,平時「聖人」的表情也不見了,忙著部置裝飾聖夜掛飾。我是異國遊子,孤獨留居修道院,也放下學問大事,成為神職的「公差」,修女老嬷嬷的「壯丁」,提供爬上爬下的「爬樓梯」服務;掛東掛西,入境隨俗,跟著快樂。 

那時候,我才體驗到:年節對不同宗教、文化和民族,有普遍共通的意義:就是「迎新送舊」。但是,也有困惑,人為何「喜新厭舊」?太現實了吧!去年,以及過往的許多年,在這個年關將近的時候,不都是重複相同的心情,迎來新的一年,還没有全部用完即想丢去,眼不見為淨。 

如此類似的,世道諸現象,例如,選出新總統,折舊很快,任期未滿,就出現「逼退」。婚姻,過完蜜月,就想著下一個,或外面的那一個,似乎比較好。求職就業,也是如此,没有的就盼有的;有了,又嫌好累、好煩、好苛,若能跳到下一個槽,可能更好。總之,一山望去,一山高;總是想「改變現狀」,期待來者、來年和「來世」,如果真的有「來世」。 

在修道院的漫長歲月裡,記得有一年的「白雪聖夜」前兩三天,資深修女,也是院長「雅典娜」問我:在多首宗教配樂中,最喜愛那一首? 

我很直覺地說出,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韓德爾」的聖樂「彌賽亞」;院長問我:“您研究哲學,相信「彌賽亞」嗎?”。 

似乎,這個問題,是以神學挑戰哲學的‘’大哉問‘’。我的回答,當時,是很哲學語境的:“音樂是共嗚的心靈回響;尤其此樂曲以音符和韻律將人的此時的無奈,藉著時間的流去,交給未來;「彌賽亞」就是‘’即將降臨的時間‘’;現在没有答案的問題,未來就有希望”。 

當時,院長若有所思,好像得到新的啟示,於是告訴我:“現在,我能理解,您未皈依宗教的原因了;我們很高興,修道院裡有不同的行業(Beruf),哲學家與我們共同見證「彌賽亞」”。 

相關文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神豬虎頭柑」》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