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民調疲乏」》

圖片
大選愈近,民調愈亂!原因不外乎,問到疲乏了,已沒有鳥意矣! 前天,俺下午收到兩通桌機電話民調;第一通電話是那位自稱將「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現任市議員,以語音發聲,毫無禮儀的強問受話者,是否支持同選區內的對手?沒禮貌的詢問,只能得到掛機。 不久,另一通是大學生受其老師接案而被委託的電話問卷民調,有關本次總統大選的支持對象。可憐的年輕人,台灣的政治民意市調已無新鮮感矣! 民調,原先被標榜是「科學」調查、分析趨勢的走向;但是,出於各主辦單位負責人的心術不正,操控焦慮、販賣對立、仇恨和恐懼的「神學」情境,已不值得呼應民調電話了。 以抽象、空洞的時事議題設計問卷,趁鮮誤導受訪者,只會讓人感受耳力疲乏又無趣。台灣的民調已媒體化,各有扈庸於立場鮮明的媒體,彷彿媒體的「政治保安部」,或政黨的「政治作戰黨衛軍」。 在此種民意疲乏的當下情境,竟然有些自認媒體人的要角,以為可以媒合參選人的有利組合,彷彿保險單的獲利保證。若以為,群衆願隨其擺弄,那豈不是羞辱人的奴性? 民調疲乏和無趣,詢問受衆「下架政敵」的意願?彷彿回到過去,被迫喊著「反攻大陸」的意願,愈喊下去愈無力,終於淪為神學笑話。

哲學人生筆記 -《美學上理解「被討厭」》

「被討厭」有違基督教的教義「神愛世人」。换言之,「被討厭」是人的行為,可見浮世人間有愛憎,人是在情緒上表達出主觀上對特定對象的討厭。 

台語的語境中有「顧人怨」一詞,以形容招惹別人對自己的敵意和精神上的排斥。漢語中有「風水輪流轉」,俺也常警惕自己:「狂愛之後必有狂悲」;守節有禮,禮就是義,也是「宜」,不過份即可。 

「被討厭」是「被喜愛」的影子,二者互為「對稱存在」,不會出現落單。中國,在一項跨國的民意調查報告中,被評為最「被討厭」的國家。但是,回憶大約半世紀前,世界上有增多的國家民情對封閉的中國充斥好奇心和喜愛。 

中國也善用此被外國窺探的心理,施展「統一戰線」,利用「筷子民族」的手腕靈活優勢,派出「桌球選手」到外國交流,稱為「乒乓外交」。後來,更利用「貓熊」的萌樣討喜兒童,在外國展開「貓熊外交」。此外,書法、功夫,……甚至西藏的地理和宗教、文化的神秘感也吸引許多國家想親近中國。 

當然,「改革開放」後中國市場的經濟誘惑,更是讓外國的企業和資本家夢想前去發財,外國豈能不喜愛中國?可惜者,中國的國家品味有極深重的「羡憎交織」(Ressentiment)精神病態。 

源於有長遠文化的自傲,却又曾淪落於外患而有民族「百年恥辱」的自卑;既羡慕外國強權的科技進步和優勢,又歸咎自己的落後為外國強權的欺侮所致;國家品味的病理原因,出在想要報仇外國的強烈恨意。 

這種變態的民族心理,反映在毛澤東的「輸出革命」,以及「天下大亂,形勢大好」的狂妄心態。以「毛澤東路線」繼承人自居的習近平,以「敢於亮劍」的主動向外國表態要挑戰而鬥爭取代。同時,對內洗腦人民兼壯膽,以「打鐵還得自身底子硬」,動員群眾作挑戰外國的準備。 

當前,中國奉行的「戰狼外交」,四處挑戰國家品位的下限和文明世界應有的多元又良善的價值。中國的「被討厭」,原因正是精神病態上的自卑又自大而表現「無神論者」的無敬和「唯物論者」的無知。 

「被討厭」也有一種美學上的挑戰,就是想要嚐試,自己可以醜陋到何種極限?美,引人注目;醜,也是如此。美醜對稱,正像善惡對立。德國哲人「尼采」提示,“惡也有積極的意義”,就是正視惡的存在而追求超越,不向醜陃的方向沉淪。醜陋被浮世預設為「被討厭」的對象。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