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共進晚餐」的鳥事趣談》

圖片
下任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在一次座談的「快問快答」挑戰中,表示最想跟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共進晚餐」;並且推薦點用台灣知名的小吃「淡水阿給」。 「老習」,此生大概已不敢再吃「包子」了;中國皇權禁諱已使包子成為「禁詞」矣!不過,朝思暮想地要吃下台灣的「彰化米糕」;這是另類「食統」併吞「中華民國」的隱喻。 若兵棋推演的「選案之一」是「老習赴老賴之約」,則習近平收到賴清德的隔空邀請「共進晚餐」,雖然可以「信賴」,恐怕身份、場合和時間推敲的焦慮感,已迫使自己在家先睡不著,也食不下嚥;彷彿「老生」進場赴考,成績難料。「老習」,總喜歡自吹「親自部署,親自指揮」,漏氣不得,以免有失「中原天朝」宏偉正確敘事的包裝。 當然,「選案之二」是習近平可以放輕鬆點;「共進晚餐」這款鳥事不會發生的!賴清德只是想對「不點不亮的習近平提點捉弄而已,以證明自己已放輕 鬆 矣!大家不妨彼此看淡世事、國事的地緣爭勝。世事沒那麼嚴重的! 「共進晚餐」,大致上,燭光美酒佐美食較適合男歡女愛的情侶,創造浪漫的夜晚後續情趣;不適合主理國政的政治人物。而且,又不能點燭光,室外的夜晚也不利維安作業。 另有一項文化上的意義,就是「好事」應該在太陽下山前的白天,最好在上午時辰的「共進中餐」前完成!這是古羅馬時代的法律智慧,相傳而沿襲下來用於談妥國約和商約。正派良善者取笑那些動機不懷好意的夜行者像貓頭鷹,才會夜襲,或趁著夜晚視界不清以利喬事作手腳。 「共進晚餐」,有這麼嚴重嗎?俺是「老古典」;反正,君子不夜行就是矣!

哲學人生筆記 -《「感恩節的心願」》

日子,好不好過?看個人的遭遇和應對!鼓勵人生的好話,“日日好日“,是嗎?尤其今年世界大疫情,年初開始,迄今猶未止,入秋冬後,疫情更是惡化,許多國家都重拾嚴格的禁制措施和封城;台灣也加強警戒疫情。 

日前,德國的首都柏林,又有群眾聚集示威,反對政府限制人民的自由,尤其不能聚友同歡,太痛苦了!群眾違反禁令,必然引來鎮暴警察驅散或逮捕,火爆的衝突在所難免。此情此景更增添歲末的淒涼感。 

許多店家的營業幾近歇業,甚至宣告倒閉,影響許多人的生計和前途。受薪族回家吃自己,學校關閉,子女不能任意外出,全家人、夫妻、親子在家共度「感恩節」,實在不知向誰感恩? 

平常信仰的上帝,何以今年失去庇佑;難道,世界大疫情是對人性的一次重大試煉?在困境中,能平安生存下去,才能浴火重生而更堅強。 

回顧三年前的「感恩節」,俺寫下人生故事筆記 -《「浮世的冬景」》,迄今心存永遠的感恩,對過去歲月中的人生故事回憶如在眼前。更自勉,永存善願;祈願我們的土地、人民和國家能平順發展,人和年豐。 
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2017年11月27日 

人生故事筆記 -《「浮世的冬景」》 

又到寒冬,我想到人情的即景;多次在冬季的「歐陸」行走,漫步在蕭瑟的路街上;有時候,看到「行乞客」坐在路旁。也回想到,以前在德國求學的歲月,在「大學城」裡,常遇到饑寒難過的學生向我索取「餐票」;若見我有多餘,也替他的「難友」多索取一份,趕到大學食堂充饑。 

「大學生」,在德國,是窮困的弱勢階級。常有沉淪大學的「遊民同學」,拒絕完成學業;自西往東,南征北伐,征討各個不同的大學,就是想要"學海無涯",以「學生」的身分,保住國家的各類優惠。 

有「遊民同學」,Ralph Bretzinger,身不由己,自幼被離異的父母遺棄,知道我有「獎學金」,向我商量「借資紓困」,想修理"三手"的「寶馬車」和「加油」;等收到瑞士「公法學期刊」相關的「出版社」的「稿費」後立即歸還。不幸地,「出版社」倒閉,積欠的幾筆稿費如飛走的鳥。 

「遊民同學」以著作的「原稿」送我,外加一本簽名留念的相關專業著作「抵債」。我欣然接受,如獲至寶;還讚助他三百元「德國馬克」,鼓勵他專心著述。 

幾年前,這位當年的「遊民同學」,在我商旅德國時,相約招待我,和去「成人俱樂部」見識「歐陸」成人世界的「異國風情」。當時,德國老友,已經成為卓越的「歐盟法域」的「名律師」;專精於「企業破產法」和「離婚官司」,能幫客戶爭取豐富的「贍養費」和「親子權」。平日,穿著時尚,對女人特別好;「異性緣」極佳。 

當時,隨侍在側,坐在他身旁、選美等級的「第三任妻子」;據老友自述,是在「法律戰」後,難得的「戰俘」。這讓我想到:"「太史公」被「宮刑」而有傳世的「史記」出"。人生有困而知進取;男人當如是也! 

德國「基本法」的「民主國」、「法治國」和「社會國」的「立國原則」,規定教育和求學是「基本人權」,不可以因為貧弱出身而求學無門。所以,大學都是公立的,「學雜費」全免;還有各式的「獎學金」助讀。人的出生,自己無法選擇;但是,民主國家的功能,可以集國民公意和意志,創造「立足點」基本上平等的社會條件。 

雖然是如此優遇的「社會國」,學生大多認真,也珍惜資源而主動求知,圖書館和研究室裡,常見燈火通明,學生埋首於學問;對比戶外風寒大雪的艱難早暗天色,內心很溫暖知足。那時候,「指導教授」如慈父、慈母照顧我,也安排我客居在「修道院」,與「神學士」和「神職」共同研修神學,和受到慈祥可親的德國修女的生活照顧。學業上,生活上都沒有後顧之憂。 

除了領取豐渥的「獎學金」,擔任「學術助理」,替「師父」和「師母」分勞之外;在大學的寒暑假期,台灣的商界友人,到德國商旅,訪問企業客戶,或參加「商展」;尤其後者,在至少半年前已向我預約,到商展「接客」,吃住全包,每日還有豐渥的「商務顧問費」。 

幾天商旅下來的報酬,足夠我一年的「生活費」和「旅遊費」;還藉商旅遊歷德國、瑞士和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德語區」(Deutsche Sprachraum)的城鄉。 

幸運的人生,讓我在德國漫長的求學歲月,能體驗德國式「修道院」裡古典的宗教生活。追隨「指導教授」的「學術講座」旅驛,除了在德國的大學,也能去瑞士的「巴塞爾大學」和法國的「史特拉斯堡大學」問學。旅行增廣閱歷,認識歐洲文化,更是豐碩而難忘的見識。 

「歐陸」的冬季行旅,在較熱鬧的市區,有女人掛著「救世軍」的肩帶,在寒冷的霧氣中拉「手風琴」,音樂有些悲淒。或者,「吉普賽」女人,抱著幼兒向我推銷圍巾;也有樂團公開演奏勸募。 

漫步到市中心區的「大主教堂」外的廣場,尤其在寒冬,也常見到教士與教徒,煮鍋分享熱食和附送保暖的衣物給「無殼」的遊民。此情此景,冬天會愈來愈冷,但是世道有溫暖,分享所需,即使卑微相助,舉手之勞,有心意而不計較回報,卻是我所理解的浮世「功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