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共進晚餐」的鳥事趣談》

圖片
下任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在一次座談的「快問快答」挑戰中,表示最想跟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共進晚餐」;並且推薦點用台灣知名的小吃「淡水阿給」。 「老習」,此生大概已不敢再吃「包子」了;中國皇權禁諱已使包子成為「禁詞」矣!不過,朝思暮想地要吃下台灣的「彰化米糕」;這是另類「食統」併吞「中華民國」的隱喻。 若兵棋推演的「選案之一」是「老習赴老賴之約」,則習近平收到賴清德的隔空邀請「共進晚餐」,雖然可以「信賴」,恐怕身份、場合和時間推敲的焦慮感,已迫使自己在家先睡不著,也食不下嚥;彷彿「老生」進場赴考,成績難料。「老習」,總喜歡自吹「親自部署,親自指揮」,漏氣不得,以免有失「中原天朝」宏偉正確敘事的包裝。 當然,「選案之二」是習近平可以放輕鬆點;「共進晚餐」這款鳥事不會發生的!賴清德只是想對「不點不亮的習近平提點捉弄而已,以證明自己已放輕 鬆 矣!大家不妨彼此看淡世事、國事的地緣爭勝。世事沒那麼嚴重的! 「共進晚餐」,大致上,燭光美酒佐美食較適合男歡女愛的情侶,創造浪漫的夜晚後續情趣;不適合主理國政的政治人物。而且,又不能點燭光,室外的夜晚也不利維安作業。 另有一項文化上的意義,就是「好事」應該在太陽下山前的白天,最好在上午時辰的「共進中餐」前完成!這是古羅馬時代的法律智慧,相傳而沿襲下來用於談妥國約和商約。正派良善者取笑那些動機不懷好意的夜行者像貓頭鷹,才會夜襲,或趁著夜晚視界不清以利喬事作手腳。 「共進晚餐」,有這麼嚴重嗎?俺是「老古典」;反正,君子不夜行就是矣!

哲學人生筆記 - 《「雜糧早餐」》

在YouTube 上看到外國人久居台灣多年後,向觀眾分享喜愛台灣而定居下來的美好活經驗之一,就是難忘台灣的早餐。其中,有法國人接待來訪的親人,共進早餐就呈現文化上的分歧。台式的?法式的? 

入境隨俗,必然有適應的時間長短問題。俺在德國的天主教修道院客居的歲月裡,三餐俱在修道院裡與德國人共餐。其中有宗教戒律的用餐安排,也有德國民族的飲食習性。 

早餐,總是精簡;一壺紅茶,或咖啡,配上硬麵包切片,以及乾乳酪片,或果醬。早上六點半,晨間彌撒結束後即可開始用餐,大約一小時,以趕上有些師生在大學的課程時間。其實,俺不是很重視飲食的精緻和豐富,填腹七分飽即可。就這樣子,多年下來也習慣矣。 

還有一個背景,俺中學時代起,受到「清帝國」的名臣曾國藩家書所述原則的影響,就是「早餐吃得好,中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也曾經,或多或少,受到「禪宗」戒規「過午不食」的影響。 

如今,飲食偏重養生保身,夏秋季多攝食當令的食蔬,冬春季多藥方食膳。節氣來到「大雪」,氣溫降低,早餐前先沖泡一杯黄耆、有機枸杞、有機紅棗的漢方養氣茶。之後,以沖熱水的燕麥加乾果、紅棗、紅薏仁,或配上一個五穀雜糧饅頭;西式麵包愈來愈少吃矣。 

食物與人的辯證關係,在哲學的理解是:“人,就是自己所攝取的食物”,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若加入「唯心主義」的觀點:“人,就是自己所吸收的知識”,人會自我感覺良好。 
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2018年12月11日 

哲學人生筆記 - 《「麵包師撞牆」》 

以「法國麵包」之名,在台灣賣得很貴;俺吃過幾次,甚無特色。其實,在法國;那些法式麵包只是生活上的食品。麵包的食物地位,有可能,在日本「脱亞入歐」的文明開化進程中,被歐化的勢力誇大了。 

日文語境的「麵包」一詞,以「片假名」註記:“パン”(pan);法文語境的麵包註記為“Le pain” 。有名的法國「長棍麵包」註記為‘’ la baguette‘’。 

日本,從「歐化」起至今,有些人為了表現自己是文明開化的「歐式人」,特意指定要買 ‘’ la baguette‘’;然後以「牛皮紙袋」套底,露出一大截長棍,抱在胸前,走在路上,上了電車。女人頭戴歐式淑女的圓盤帽,引人側目。 

台灣本土,對於麵包,讀音似漢字“胖”的音述。俺,曾有機會受邀到夫妻俱留學法國而結婚的友人家作客,女主人偏好雅痞的法式生活,男主人是紅酒愛好行家,認為紅酒是「靈魂的甘露」,夫妻每日必小啜。 

主人,特別破例開放,引領俺到「儲酒庫」;介紹當次精選,準備上桌的紅酒和白酒;也逐一介紹法國產地、年份和當年的產地氣候。 

女主人,持家有方的「好家後」,邀請俺上桌前,拿出 ‘’ la baguette‘’問俺:“客倌,您老人家之尊齒啃長棍,可乎?”。此一問,俺想到‘’老狗啃老骨頭‘’的津津有味的意境。回以:“大丈夫!”。 

當然,此景也喚起俺在德國修道院多年清修生活中啃「德式麵包」的練牙磨齒歲月。「德國麵包」,就表現出“硬實力”,也是對牙齒耐受實力的考驗。 

大致上,「德式麵包」主要分為「白麵包」(das Weissbrot)、「黑麵包」(das Graubrot)、「全麥麵包」(das Vollkornbrot)、「麩皮麵包」(das Mehrkornbrot)和「酸麵包」(das Sauertaigbrot);大都偏硬。 

當然也有「軟麵包」(das weiche Broetchen);接近製作「漢堡包」的那款「軟麵包」。 

台灣知名的「麵包師」到「牆國」去展店,立即撞牆;必須卑躬屈膝地「政治表態」才能「苟且偷生」。可預期地,「牆國」始亂終棄是必然的,麵包師以往的盛名也回不去了! 

貧寒出身而學習製作「法式麵包」成名,受本土台灣人的追捧支持,却得了「大頭症」被「紅衣女」牽魂赴「牆國」而淪為無體的「計較小商」,必須矯情地扭曲自己的「法式麵包師」專業,在「牆國」講政治的語境中,按被設定好的「定式句型」表態,賣起「牆國饅頭」。 

有些台灣人,天真地以為:“政治是窗外風雨,自己不管政治,只想「拼經濟」”。歷史的實踐證明;「講政治」是「牆國」的「國家神學」;不管政治的人就只能被政治來管。 

「法式麵包師」看來只能改賣「牆國」的「山東大饅頭」矣!俺在高雄、台北,看其興,也見其撞牆,「大頭症」發作,可惜矣!唉!浮世之夢而已!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