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共進晚餐」的鳥事趣談》

圖片
下任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在一次座談的「快問快答」挑戰中,表示最想跟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共進晚餐」;並且推薦點用台灣知名的小吃「淡水阿給」。 「老習」,此生大概已不敢再吃「包子」了;中國皇權禁諱已使包子成為「禁詞」矣!不過,朝思暮想地要吃下台灣的「彰化米糕」;這是另類「食統」併吞「中華民國」的隱喻。 若兵棋推演的「選案之一」是「老習赴老賴之約」,則習近平收到賴清德的隔空邀請「共進晚餐」,雖然可以「信賴」,恐怕身份、場合和時間推敲的焦慮感,已迫使自己在家先睡不著,也食不下嚥;彷彿「老生」進場赴考,成績難料。「老習」,總喜歡自吹「親自部署,親自指揮」,漏氣不得,以免有失「中原天朝」宏偉正確敘事的包裝。 當然,「選案之二」是習近平可以放輕鬆點;「共進晚餐」這款鳥事不會發生的!賴清德只是想對「不點不亮的習近平提點捉弄而已,以證明自己已放輕 鬆 矣!大家不妨彼此看淡世事、國事的地緣爭勝。世事沒那麼嚴重的! 「共進晚餐」,大致上,燭光美酒佐美食較適合男歡女愛的情侶,創造浪漫的夜晚後續情趣;不適合主理國政的政治人物。而且,又不能點燭光,室外的夜晚也不利維安作業。 另有一項文化上的意義,就是「好事」應該在太陽下山前的白天,最好在上午時辰的「共進中餐」前完成!這是古羅馬時代的法律智慧,相傳而沿襲下來用於談妥國約和商約。正派良善者取笑那些動機不懷好意的夜行者像貓頭鷹,才會夜襲,或趁著夜晚視界不清以利喬事作手腳。 「共進晚餐」,有這麼嚴重嗎?俺是「老古典」;反正,君子不夜行就是矣!

哲學人生筆記 - 《「懼閹的焦慮」》

封建歷史久遠的皇權中國,食皇糧的奴才極大化皇權專制的意識,言必稱「聖上」,感謝皇恩浩蕩。

奴性的特徵之一,是皇帝的恩威內化成為「潛意識」,看到得寵於皇權的女人,自己必須巴結與奉承,在羡慕與怨憎的兩種心態相互激動時,私下任性地脫口而出那些久已存在的「貶女情結」。在當代,常見於不堪入耳的粗俗不當的語言暴力,甚至肢體暴力。

在苦悶的疫情時代,俺閱讀了日本「中央公論社」出版的「中公新書」系列中的「宦官 側近政治の構造」和「中国、一九OO年義和团運動の光芒」,正在進行閱後的思想整合。突然,聽到政媒兩棲的過氣政客痛責「慈禧太后」誤國,要打倒「義和團」,以舖陳自己復出政治場域的正當性。真是時代錯亂?非也!過氣政客乃藉古代之歷史和事件,以罵今之當權者也。

那個時代,其實没有遠去;時代的關鍵人物和群體,是「清帝國」末期的「慈禧太后」,以及打著「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其中,「慈禧太后」的決定也影響台灣的命運。

台灣,得以被納入「日本帝國」的「脱亞入歐」中期進程,有不幸也有幸;一方面,得以遠離皇權專制,既守舊又反動的「清帝國」;另一方面,台灣得以在「日治時期」建立較進步的公共衛生體系,和台灣人對醫學人才養成的重視。

「慈禧太后」那時候,仍影響著已親政的「光緒皇帝」。「清帝國」決定割棄台灣、澎湖給日本時,「慈禧太后」仍是「一尊老佛爺」,不可能不知情。

雖然,台灣和台灣人在殖民歷史中的異民族國家之間被移轉,有許多的壓迫苦難;以後見的歷史發展和事實而言,當前的抗疫績效優越,證明台灣不歸於中國,而在歷史進程中,終能挣脱「外來政權」的壓迫,成為「主權在民」的獨立國家,是不幸與無奈歷史中的幸。

自由民主時代的台灣人,聽到中國勢力的過氣政客,輕易出口指陳,台灣有現代的「慈禧太后」,視之為「惡女」,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俺不禁莞爾,‘’食古不化的怒言者,心上人正是「慈禧太后」也!”。

「思想是語言的囚徒」,可見出之於口的語言乃牢籠,正長期囚禁著「心上人慈禧太后」,此一被中國人載之於近代歷史的「專權惡女」,平常恨在心裡,終於有機會宣之於口語,對恨在心裡的女人口誅。可憐啊!「慈禧太后」竟如惡魔在其心裡已多年矣!

說到「慈禧太后」,就不能不提「宦官」李蓮英,為何尚未被提及?理由自明,有「惡女症」的男人,其實是有被閹割的焦慮,害怕自己被「去勢」成為男人最不堪的閹宧,「李蓮英」正是那個隨侍「慈禧太后」的人物。那些有志於爭奪權力者,最怕失去權力場域而「失勢」,那是另一種意義的「宦官」。

台灣多年來,常見過氣的政客不甘寂寞,力圖再起,難忘以前有權有勢的美好時光,不甘心失勢後成為在家呆著的公公。尤其,看到當今有權有勢者是「女人」,自己就有過不去的「羡憎交織」(Ressentiment )精神情結。藉著口誅「慈禧太后」出一口長久積壓的鳥氣。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