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空」是有深意的哲學語境;本質上,想研究:“生命的起源,從那裡來?往那裡去?我此時在那裡?究竟,我是誰?”。自尋苦惱矣!
米國「太空總署」(NASA)發佈一批「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宇宙童年期的相片,以往人類不曾見識過的真面目。 好奇心是人的慾望,想知道「未知」,不論是「以前」或是「未來」。神學上,「造論者」認為「創世者」有一組開啟「未知」的密碼,以時空的互變組成。很深奧的流變觀念;但是,簡單言之,就是時間的長短和空間的遠近。表述的方式,就是「光年」。 目前,普遍被‘’猜測的密碼‘’,是一百三十七億光年;以「現在」為起點,光的速度行走一百三十七億年才能回到宇宙的出生,也可以說,宇宙已高壽一百三十七億年,「怪老子」矣! 觀賞「太空總署」(NASA)公佈的宇宙童年期的相片;俺想像,那是自「大爆炸」(Big Bang)出生起的第一道光,行走約六億多年後的「童年處子身」,已距現在約一百三十億光年之久遠。人生不二度,浩瀚久遠的時空異域,只能「想像」:“原來是這樣子!” 曾經,在德國的修道院裡,一位出身於尚武的德國「普魯士」軍人家族的神學教授,也是資深的神父,有一天,突然開玩笑地對俺說起自己的「密碼」。老教授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性衝動,十六歲那年有過「初體驗」;後來,自己却走上神職的人生。 老教授悠悠地說:“Alfred!不要勸老人去回憶童年歲月,對於現在,那太不真實了!‘’。說得也是,家園、天空與浮雲,才是俺的「現在」。___________
相關文章:2018年7月14日 哲學人生筆記 -《家園、天空、浮雲》
雖然服役、就業、求學和旅遊的各種緣份,去過許多地方,俺始終是戀家的;那是「絆」,與出生土地的感情聯結,於是親情、友情、愛情、草木、天空、日月、星辰和偶然飄過的浮雲,都是俺在精神上的風景聯結;一種只有自己能感受到「愛的呼唤」。 若有颱風要來,俺會關心家園、親人和朋友,同胞,祈求上蒼慈悲,能免於災損的威脅。平常,每天早起的自我要求,必然是望向窗外的天空,再祈求菩薩和祖先賢明在上,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項儀式,也是俺向母親生前的承諾,不能忘記或疏忽。 日出而作,一切始於善願。雖然俺沒有皈依任何宗教,不過在德國求學時,客居天主教的修道院;多年的宗教為伴的生活,深受神父、修女、教授和「神學士」的温馨歡迎與照顅,俺始終心懷感恩和幸福。 一位德國神父鼓勵俺,自由自在地參加清晨的「彌撒」早課,這是神職人員的宗教義務,稱作「為神效勞」(Gottesdienst);也就是,超越人性與經驗的「對話」,對外或對內,說出自己的善願。 俺想到,自己的祖母和母親,在世的時候,也是每天清晨禮敬神明和祖先,唸唸有詞。神父說,那種「對話」,不分宗教,不問皈依與否,就是以自省發心來承認個人的渺小。 哲學的理解,“上帝是不可被證明的”!偉大的德國哲人「康德」,如是說。「佛祖」,也有“不可說”的偈示。於是,人只能「自己說」;說出自己在「神學」上的「存在意義」。 「老德神父」,笑著讚許俺,有宗教的慧根,在「教門」之外,過而不入,最好就順從自己的意志,流浪於哲學的荒野,反而更能自由自在。 感謝神父的尊重與成全,於是,俺的皈依寄託,在哲學、在家園、在天空、在浮雲,那是精神上的安全和自信;本質上,就是自由自在。 幾天前,「瑪莉亞」颴風對台灣非常友善,似乎知道俺有掛保險,先祈禱「瑪莉亞」能過而不入,留下雨水就好。事後之明,也確實如此,台灣各地的水庫大進補,可以紓緩夏天的用水需求。 不僅如此,颱風切過北台灣的海域之後,炎陽下的天空更清明,偶有浮雲掠過,家園的風景也呈現宏觀亮麗,也有微觀的花果採集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