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民調疲乏」》

圖片
大選愈近,民調愈亂!原因不外乎,問到疲乏了,已沒有鳥意矣! 前天,俺下午收到兩通桌機電話民調;第一通電話是那位自稱將「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現任市議員,以語音發聲,毫無禮儀的強問受話者,是否支持同選區內的對手?沒禮貌的詢問,只能得到掛機。 不久,另一通是大學生受其老師接案而被委託的電話問卷民調,有關本次總統大選的支持對象。可憐的年輕人,台灣的政治民意市調已無新鮮感矣! 民調,原先被標榜是「科學」調查、分析趨勢的走向;但是,出於各主辦單位負責人的心術不正,操控焦慮、販賣對立、仇恨和恐懼的「神學」情境,已不值得呼應民調電話了。 以抽象、空洞的時事議題設計問卷,趁鮮誤導受訪者,只會讓人感受耳力疲乏又無趣。台灣的民調已媒體化,各有扈庸於立場鮮明的媒體,彷彿媒體的「政治保安部」,或政黨的「政治作戰黨衛軍」。 在此種民意疲乏的當下情境,竟然有些自認媒體人的要角,以為可以媒合參選人的有利組合,彷彿保險單的獲利保證。若以為,群衆願隨其擺弄,那豈不是羞辱人的奴性? 民調疲乏和無趣,詢問受衆「下架政敵」的意願?彷彿回到過去,被迫喊著「反攻大陸」的意願,愈喊下去愈無力,終於淪為神學笑話。

世界小事筆記 -《「恁爸有欠中國否?」》

三十餘年前,台灣才解除戒嚴不久;有許多人去中國返鄉探親;也有生意人「暗中」去中國投資,找商機作生意;當時,台灣政府有「戒急用忍」的國策。

人性,就是逐利唯恐腳步慢,怕被別人搶了先機。當年,還有一個背景,就是台灣的「外匯存底」累積到世界排名第三,社會上游資泛濫;台灣人普遍有「貨幣幻覺」,以為「台灣錢淹腳目」。似乎!等不及天亮,就錢來也!

後來的二十多年,台灣人從痛苦的「泡沫破滅」傷痛中學到教訓:"喔!「泡沫破滅」會像割心頭肉一樣,緩慢地減肥下去"。

當年,有一位在台灣的「中國遺民」、黨國權貴,要求當時的李登輝總統,下令政府自中央銀行積累的外匯存底中,先撥一百億米元給生身所出的「中國」,用於發展經濟改善生活。

這是一種久別故鄉而送資給鄉里親人,表達「衣錦還鄉」的榮耀。個人,可以如此的善意,雖然有些案例顯示,已引起在台灣這邊的家人表達異議或鬧起對立。

至於政府,就不同於個人;在政府這方,有法定預算動支的規範;更有政府會計制度的規定。更關鍵者,在於中國政府如何看待台灣政府的地位?

長期以來,中國貶抑台灣為「叛亂的地方窮寇」;遑論正視「中華民國」。所以,那些「中國遺民」倡議的「包養中國」的善意和虛榮可以休矣!

後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巨大的「世界工廠」;台灣企業的大範圍投資中國,對於經濟發展有極大的助益。然而中國沒有感恩台灣,反而「文攻武嚇」不斷,打壓台灣;始終在併吞台灣的方向上覬覦。

十年前,被台灣否決的「服貿協議」、「一中市場倡議」,到最近的「重啟服貿」的倡議,都是昧於大勢和現實上等於失去主權於「惡意中國」的危機。

最淺顯的道理,台灣與中國的量體大小的對比懸殊;然而台灣一直存在獻媚於中國的勢力,以為可以將中國和其人民視為「小三」、「外室」,以台灣的資源去包養而棄台灣故土的根於不顧。

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滯留的認知法障和不義;也因此,衍生出人民之間的認同錯亂和分立;有人自甘於中國經濟崩潰、失業大增、動亂必生的時代,倡議去赴湯蹈火救中國,去接中國的爛攤子。

這是「大頭症」發作的時代精神錯亂。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