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 《「民調疲乏」》

圖片
大選愈近,民調愈亂!原因不外乎,問到疲乏了,已沒有鳥意矣! 前天,俺下午收到兩通桌機電話民調;第一通電話是那位自稱將「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現任市議員,以語音發聲,毫無禮儀的強問受話者,是否支持同選區內的對手?沒禮貌的詢問,只能得到掛機。 不久,另一通是大學生受其老師接案而被委託的電話問卷民調,有關本次總統大選的支持對象。可憐的年輕人,台灣的政治民意市調已無新鮮感矣! 民調,原先被標榜是「科學」調查、分析趨勢的走向;但是,出於各主辦單位負責人的心術不正,操控焦慮、販賣對立、仇恨和恐懼的「神學」情境,已不值得呼應民調電話了。 以抽象、空洞的時事議題設計問卷,趁鮮誤導受訪者,只會讓人感受耳力疲乏又無趣。台灣的民調已媒體化,各有扈庸於立場鮮明的媒體,彷彿媒體的「政治保安部」,或政黨的「政治作戰黨衛軍」。 在此種民意疲乏的當下情境,竟然有些自認媒體人的要角,以為可以媒合參選人的有利組合,彷彿保險單的獲利保證。若以為,群衆願隨其擺弄,那豈不是羞辱人的奴性? 民調疲乏和無趣,詢問受衆「下架政敵」的意願?彷彿回到過去,被迫喊著「反攻大陸」的意願,愈喊下去愈無力,終於淪為神學笑話。

世界小事筆記 -《「日落西邊,月出東山」》

東升西降,月出東山之上;西邊已沒戲可看!德國史學家史賓格勒,有一本著作「西方的沒落」;在地理文化學的史觀中,東方是神秘的,却是「日出之國」。

這一觀點,作為地緣優勢,被日本據為所有,國旗上有旭日,海軍旗是太陽旗;日本曾稱西邊的中國是落後的;因此,日本要「脱亞入歐」,要奔向亞洲的更西方,跳過中亞、西亞,投入真正的西方歐洲。

然而,地球是扁圓形的;歐洲的更西方是米洲新大陸,當然那是大航海探險的時代,歐洲人對地理的認識擴大之後,有了較完整的地緣觀點。

台灣總統大選的用語,多了一個熱詞 -「西邊」;這是出自「中國國民黨」的預定總統參選人侯市長的擠出牙縫,脫口而出的創見。這也是他的黨,「中國國民黨」敗出中國,逃到東方的海島台灣後的地理方位的再回首。

以前,「大陸」這一個不知所云的地質學名詞在台灣被轉借為奇怪的政治符號;然而,地球上被稱大陸的地塊多矣!至少,歐洲、米洲、澳洲、非洲、南極洲、都是「大陸」;印度板塊稍小,也算得上「次大陸」。

為何「中國」在台灣被贅稱「中國大陸」,或「大陸」?現在又被以「西邊」代之。沒有「東邊」,何來「西邊」?俺是「台灣郎」,現在被標註為「東邊郎」!跨過「台灣海峽」登陸去「西邊」後,那裡有許多「西邊戰狼」;以前稱為「中國戰狼」,或「共匪」。

台灣與中國,隔著台灣海峽的相對位置,台灣在中國的東方;中國在台灣的西方,這是地緣方位的「相對關係」。侯總統參選人的「中國國民黨」三十年來的自欺欺人玩出一個自困的「騙局」:「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近年已知道,抱殘守缺再玩「九二共識」的鳥話已沒路可走矣!

那該如何「不稱中國而稱中國」?於是,繼「九二共識」的自欺欺人詐詞之後,「東西相對」的新詞被迫擠出牙縫;浪漫的詩境是以「猶抱琵琶半遮面」自況。

其實,「台灣就是台灣;中國就是中國」;相互尊重,從歷史和法權事實的基礎出發,台灣與中國各為主體,和平共存,能相互合作就是「理想共識」。

若只顧中國的感受而自以為高明地稱中國為「西邊」,而不敢自尊「東邊」的台灣,就淪為不知是啥麼「東西」矣!這也是「中國國民黨」的困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法哲學筆記 -《"於法尚無不合"》

園藝生活筆記 - 《「伊朗來的無花果乾!」》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世界小事筆記 - 《「折磨學」》

哲學人生筆記 -《極道の國家和女人》